新華社武漢10月7日電(記者黃艷)國慶期間,經過有關部門同意,由來自全國的20名志願者組成的民間科考隊對長江部分江段啟動了科學考察,目的主要是尋找已經被科學家宣佈為“功能性滅絕”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鰭豚。志願者透露,他們在安徽蕪湖江段發現疑似白鰭豚身影。中科院水生所專家表示,不排除長江裏殘存少量白鰭豚個體。
白鰭豚是我國長江獨有的古老物種,是世界稀有的淡水水生哺乳動物,被譽為“長江女神”。隨著長江經濟活動日益頻繁,白鰭豚的數量在上個世紀80年代末僅剩400頭左右,在1997年的一次大規模科考中,科學家在長江僅發現13頭白鰭豚。2006年,來自7個國家的科學家對長江進行史上最大規模的野外白鰭豚科考行動,結果沒有發現一頭白鰭豚。2007年中外科學家宣佈,白鰭豚功能性滅絕。
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員王丁介紹,所謂功能性滅絕有兩層含義:一是種群稀少,功能喪失,對生態環境影響微小;二是數量下降至無法保證種群繁殖的需要,就是不能實現種群繁衍功能。但是這些年來,一直都有漁民發現白鰭豚身影的消息傳出,“以白鰭豚為目標的考察對長江仍然意義重大。”王丁説。
9月30日,來自北京、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的20名志願者兵分兩路,從安徽安慶出發,一路向上游前往江西九江湖口,一路順流而下向安徽蕪湖黑沙洲,兩路人馬沿途尋找白鰭豚,同時記錄長江江豚的分佈情況。
科考隊員、志願者宋奇介紹,10月4日,科考隊員在安徽蕪湖黑沙洲江段發現白鰭豚蹤跡,“尖嘴、白色的身體,連續幾次出水,是白鰭豚!由於沒有來得及拍照,沒有留下影像資料,但是我們馬上放了聲吶裝置,希望當時捕捉到了信號。”
中科院白鰭豚、江豚研究專家王克雄博士説,根據志願者們的描述,如果沒有偏差,有可能是白鰭豚。“白鰭豚目前是功能性滅絕,並不是徹底滅絕,所以長江裏不排除有個體存活的白鰭豚。如果存在,最有可能在安徽江段,因為那裏支流茬江特別多。但是最終結果,還是要在分析這次科考資料後,並且也取決於他們資料的有效性和完整性。”
王丁認為,民間科考行動對於長江保護非常有意義,不論能否發現白鰭豚,都可以進一步喚起社會對長江大保護的關注和重視。建議這樣的科考活動定期開展,並且呼籲漁政部門、科研機構能更多地參與進來。
據介紹,10月7日此次民間長江白鰭豚科考活動已近尾聲,志願者們已經將沿途考察的視頻、圖像、聲吶等資料交給中科院水生所的專家進行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