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要採取超常規舉措,用過硬辦法,舉全省之力,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面對艱巨任務,山東立足“精準”,找準著力點,精準發力,確保扶貧扶在“點”上,幫到“根”上。
據《山東新聞聯播》報道,這幾天,在濱州沾化鏟頭李村貧困戶桑鳳英家的六畝棗園,前來採摘的人絡繹不絕。
桑鳳英告訴記者,“以前冬棗推著往市場賣,一塊多錢一斤,現在上了扶貧項目,上了個大棚,旅遊採摘二十到三十塊錢一斤,現在一畝地(收入)增加一萬到二萬元”。
桑鳳英如今脫了貧,可在政府給她上項目前,她跟村裏許多人一樣,心裏都沒底。濱州市區兩級組織專家多次到村裏調研、論證,最終根據村裏特色,選定了有群眾基礎的冬棗旅遊採摘項目。有專家把關,村民們蓋起新大棚,換上有機棗,一年下來,全村135戶貧困戶增收280萬元。
濱州市扶貧辦副主任李景安表示:“項目實施方案實行專家論證制度,項目建成後強化收益分配監督,市裏對竣工投産的項目重點監督。”
山東貧困人口總量大,到2015年底,省標以下貧困人口有240多萬人,許多地方都跟鏟頭李村一樣,有資源卻找不到出路。三年脫貧,時間緊任務重,每一步都得踩到“點”上。
山東省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邵國君告訴記者:“(現在)這樣我們集中有限的資金,瞄準我們精準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再就是我們的政策、措施,目標進一步明確,針對性更強。”
目標瞄準“靶心”,山東組織15萬名基層幹部進村入戶,對扶貧對象進行精準識別,先後4次數據清洗,核實、調整、糾正資訊112.8萬條,清退23.7萬人。在此基礎上,省扶貧開發領導小組24個成員單位牽頭編制25個專項實施方案,分門別類,精準施策。在臨沂臨港經濟開發區,10多個“精準扶貧車間”吸納了500多名貧困人員在家門口就業。即使同一車間,貧困戶分工又各有不同。
臨港明月服裝加工廠廠長韓寶平表示,“有殘疾了,或者歲數大了,咱根據這些方面,安排不同的活給他幹”。
臨沂臨港經濟開發區扶貧辦副主任蔡立華表示:“一方面,企業安置一個貧困人口,我們給1000元的補助,另一方面,企業幫助一個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我們按照5萬元的貸款比例,給予發放富民生産貸,這個貸款由政府進行貼息。”
按照計劃,今明兩年,山東省要基本完成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任務,第三年全部兜底完成。今年減貧120萬人。(記者 李化成 張洪波 濱州臺 李帥 臨沂臺 郭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