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科學流言榜”發佈 專家教你科學吃馬鈴薯

2016-12-30 19:25:00 來源:新民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高靜 字號:T|T
摘要】2016年的最後兩天,由北京市科協、全國晚報科技記者編輯協會、上海科技傳播學會等共同發佈的“年末科學流言榜”,幫你“大掃除”手機裏、網路上常常碰面的科學”謊言“,清清爽爽迎新年。

  喝酒能禦寒,馬鈴薯有害健康,黑暗中看手機易失眠......2016年的最後兩天,由北京市科協、全國晚報科技記者編輯協會、上海科技傳播學會等共同發佈的“年末科學流言榜”,幫你“大掃除”手機裏、網路上常常碰面的科學”謊言“,清清爽爽迎新年。

網路圖

  馬鈴薯食品有害健康?

  流言:一篇主題為“馬鈴薯食品有害健康”的文章在網上流傳。文章引述了2016年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和哈佛大學發表的三項課題研究結論。指出,普通人以炸、蒸、煮、烤等烹飪方式過多地攝入馬鈴薯會增加妊娠糖尿病、糖尿病和高血壓病的發生,建議減少馬鈴薯食品的攝入。

  真相:食品加工專家、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産品加工研究所所長戴小楓表示,馬鈴薯其中含有大量澱粉,在常見的烹飪方式下,被人體大量食用後引起血糖上升的速度快,的確是一個高血糖指數和高血糖負荷的食物。但是,採取不同的加工方式,可以改變馬鈴薯的升糖速度。

  未經過烹飪糊化的馬鈴薯澱粉被人體消化後對血糖幾乎沒有影響,可視為膳食纖維。烹調後又冷卻的馬鈴薯中,澱粉會轉為抗性澱粉,不易消化,再加熱後也不會變化,升糖能力也大幅降低。因此,中式傳統的過水後快炒馬鈴薯絲和涼拌馬鈴薯絲都是很科學的食用方法,而西方常見的馬鈴薯泥、烤馬鈴薯等方式則加快了馬鈴薯的升糖速度。

  將馬鈴薯加工為麵條、米粉、饅頭和麵包等主食的創新方法,通過機械加工的強力揉搓擠壓,馬鈴薯澱粉與面筋蛋白結合,形成了一種類似于混凝土的穩定結構,人體攝入後,消化速度減緩,升糖速度也得到降低。戴小楓建議廣大公眾,以科學的加工方式,適量食用馬鈴薯並不會産生健康風險,無須過多擔心。

網路圖

  黑暗中看手機易失明?

  流言:“晚上熄燈後千萬不要看手機,手機強光直射眼睛30分鐘以上,會導致視力急速惡化,還會造成不可逆的眼睛黃斑部病變。”果真是這樣嗎?

  真相: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主任醫師張軍軍回應,他們眼科並沒有叫“李麗”的醫生。

  黑暗中看手機易失明的説法也並不準確。手機上的光不至於引起失明,更別説看手機還能得眼癌。另外如果光線太強,人的眼睛就會不舒服。不舒服之後,人會自覺地把手機調暗,或者不看。

  目前“黃斑病”的致病原因很多,常見的有高度近視引發的黃斑病和老年性黃斑病,還有先天性的黃斑病,會導致視力下降,但和看手機並沒有直接關係。網路的傳言是沒有科學依據的。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眼科主任醫師于文貞介紹,有研究證實手機發出的光線與太陽光成分類似,我們正常在太陽光下生活也沒有導致失明,除非直接凝視太陽且時間較長,可以造成紫外線對眼睛的損傷,手機發出的光的強度遠遠低於日光,所以看手機不可能導致黃斑病變。

網路圖

  “紅警”霧霾含劇毒硫酸銨?

  流言:12 月16 日至20 日,華北地區多地應急辦發佈“空氣重污染紅色預警”。期間有位“同事父母在國家部委”的人士稱本次紅色預警的真正原因是霧霾中含劇毒“硫酸銨”,還説硫酸銨曾在倫敦奪走多人性命。

  真相:本流言中所説的硫酸銨是氨氣通過化學反應生成的細顆粒物中的一種,一直是霧霾的主要組成成分,但不是“紅警”參考指標。根據《北京空氣重污染應急預案》:空氣品質指數在200 以上為空氣重污染, 重污染持續三天以上為預警一級(紅色)。而空氣品質指數除了PM2.5之外,還有SO2、NO2、PM10、O3、CO五項參考標準,硫酸銨並不包括在內。也就是説,北京于12 月16 日20時啟動空氣重污染紅色預警與硫酸銨無關。硫酸銨本身毒性低,雖然會隨呼吸進入肺泡,對人體的確有刺激作用,引起急性呼吸道炎症,但危害並不大。倫敦1952年造成大範圍死亡的倫敦煙霧事件,是因為空氣中的硫酸霧,是液體。不帶防護措施的話,類似于直接吸入了硫酸,才會迅速死亡。中國不太可能會發生類似悲劇。

網路圖

  “活性炭”能凈化空氣?

  流言:改善室內、車內空氣品質,許多人都會用上活性炭包。因活性炭有吸附功能,很多商家標稱活性炭具有除甲醛、室內異味等功能。

  真相: 活性炭由含炭為主的物質做原料,含有大量微孔,能吸附有機污染物和某些無機物,其對物質的吸附能力取決於它的本身孔徑分佈情況和被吸附的物質的分子大小。中消協近期隨機選取了16個活性炭樣品和4個火鍋炭樣品,委託專業檢測機構對活性炭的碘吸附值和四氯化碳吸附值兩項指標進行檢測,前者衡量活性炭對與碘分子大小相當的物質的吸附能力,後者檢測活性炭孔容的量度,是測定活性炭活化程度的手段。公佈的檢測結果令人大跌眼鏡,有些活性炭甚至還不如火鍋炭。目前,室內活性炭沒有國家標準,也沒有行業標準。

網路圖

  喝酒能禦寒?

  流言:天氣寒冷,在餐廳、飯店中,邊吃飯邊喝點酒的現象也逐漸增多起來,經常聽到有人會説,“喝點酒吧,可以暖和暖和,防寒!”。“酒越喝越熱,水越喝越冷”,這是流傳已久的話語和觀念。

  真相:酒進入身體後,酒精的吸收與代謝就開始了,酒精本身和其代謝産物,比如乙醛都具有擴張血管的作用,從而使人體肌膚上的毛細血管得到擴張,血液迴圈會隨之加快,這樣一來,就會造成人體內的熱量較快地散發到體表,人體就會感到身體發熱。此外,酒精及其代謝産物,也會對中樞神經系統有一定程度的麻醉作用,這樣就讓肌膚對外界溫度的敏感性降低。

  這種身體內部熱量的散失,僅僅是短時間的過程酒後的“暖意”是一種暫時的現象。沒有多少時間,飲酒者就會感到格外的寒冷,這是因為體內的熱量散失的原因,所以越喝就越感到冷。

  “酒後寒”更容易讓人患上感冒或者凍。冬季飲酒誘發的出血性疾病比夏季多出十幾倍。腦溢血、胃出血、心肌梗塞多發在這個時節,酒精的刺激會加重這類疾病的患病幾率和嚴重程度。(新民晚報記者 馬亞寧)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