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甲線潮流背後 雙性化趨勢與全人狀態外顯

2016-09-29 14:16:15 來源:人民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閻家鵬 字號:T|T
摘要】如果你是女性,最近一定遇到過這個話題。打開娛樂新聞,袁姍姍、鄧紫棋、張雨綺、Angelababy、王珞丹、周韋彤、徐嬌等一眾女星紛紛“亮馬甲漲人氣”;打開朋友圈,不是揮汗卷腹的、就是自拍炫腹的。

  嘿,你有馬甲線嗎?

  如果你是女性,最近一定遇到過這個話題。打開娛樂新聞,袁姍姍、鄧紫棋、張雨綺、Angelababy、王珞丹、周韋彤、徐嬌等一眾女星紛紛“亮馬甲漲人氣”;打開朋友圈,不是揮汗卷腹的、就是自拍炫腹的。這個叫“馬甲線”的東西一夜走紅,成了新的審美標準,也成了健身機構的廣告熱點。你跟上了這一波熱潮,還是用“我有一塊腹肌”“我有棉馬甲”來自嘲?

  每種流行背後,都有著秘密的心理語言。人們為什麼愛開工甲線?它是積極的暗示,還是另一種限制?不如一起試著探尋。

  馬甲線迷戀從何而起

  看看上世紀末到“零零年代”的女星照片:女神級的林青霞、鞏俐,以性感聞名的舒淇、徐若瑄,青春率性的張柏芝,以及眾多日本女星(包括著名的“老師”們),她們的腹部看起來都豐潤柔軟,一片“坦白”。再往前,東方人的眼光可以包容“環肥燕瘦”,但一律要求“柔若無骨”,罕有對“腹肌”的記載,更沒有馬甲線的概念。馬甲線、人魚線、A4腰,以及據説級別更高的Ab Crack(腹溝),不過是近三四年才出現的熱詞。

  它們出現的背景,或許與全民健身的普及有關,而同期出現的另一些熱詞,是“女漢子”“某某婊”。以及,女權力量浮現(包括引起的爭議)、對傳統婚姻與家庭關係的吐槽、批判直男癌、追捧小鮮肉、看美劇、對同性性關係態度逐步開放……也都集中在這一時期。把這些放在一起,你想到了什麼?

  馬甲線潮流背後,是雙性化趨勢與全人狀態外顯

  人類對自己身體的改造,是基於內在的發展驅動而進行的。人們對馬甲線的迷戀,表面上是亞洲型體態向歐美型體態改造的願望,本質上,則可以視為雙性化趨勢與全人狀態的外顯。

  雙性化(Gender role androgyny)不同於我們常説的中性化,是指個體兼具男女兩性的思維與行為特質(中性化則是特徵相對模糊)。美國心理學家桑德拉·貝姆提出“一個更協調的人,可以有效融合男性化和女性化的兩種行為,這樣的人會比那些表現出極度男性化或女性化的人更加快樂,調適能力也更強”,這種狀態恰恰接近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眼中的自我實現和全人狀態(Whole-person),即個體發展的最高境界。如果説,性別氣質的二元對立是農業社會與早期工業社會建構的産物,那麼雙性化趨勢和向全人狀態發展的過程,就是社會向高科技後現代進步的過程。

  從這一角度看,馬甲線的流行隱含著某種力量。因為兩性特質的整合對女性而言,意味著在保持敏感、細膩、堅韌、注重關係平衡的同時,變得更果斷、有力、獨立和敢於面對衝突。這些新的特質不僅貫徹于思維與行為,也在身體形態、氣質裝扮中得到表達,並影響社會的主流審美。女性追求肌肉分明、更具力量、更靈活協調的身體,意味著更主動地覺察自我、更樂於發掘自身潛能、更自信地迎接改變,這將有助於兩性模式與社會格局在潛移默化中進步,對長期處於男權模式下的亞洲社會,尤其具有積極意義。

  避免偏執盲從,實現獨特而複雜的個體之美

  當然,我們不能簡單、僵化地把馬甲線與“人類進步”對應,也不能將之視為絕對的美。因為個體是獨特而複雜的,無論時代標準如何變遷,我們始終要以自我認同、自我實現為核心目標,這比潮流、性別印象、他人評價都更重要。我們一旦將馬甲線或任何一種事物,奉為單一、狹隘的標準而狂熱追逐,就會陷入偏執,乃至出現心理問題,限制人格發展。而我們一旦放棄自我思考,盲從潮流,也就站在了“獨立”“自信”的反面,這不正與趨勢的走向相悖嗎?

  另外,我們也不能忽略男女本身存在的生物性區別。健身專業人士指出,女性需要將體脂率控制在18%以內,才可能擁有清晰的馬甲線,而醫學數據顯示,女性體脂率低於14%—17%,就會出現月經紊亂。所以,任何健身活動和身體塑造,都必須因人而異,無論有沒有馬甲線,都要堅持“健康第一”。而在對自我、對關係、對性別形象與社會角色的發現與思考中,塑造一個獨特個體的過程,無論有沒有馬甲線,都是值得享受的。(作者係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