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迫症近半數病起青少年 過分苛求孩子易埋下心魔

2016-12-19 10:08:43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朱玲 字號:T|T
摘要】每次出門前鎖上房門的那一刻,35歲的小葉都要在心裏默默強調“門已鎖好”。如果哪天匆忙出門,事後小葉想不起來是否鎖好門,要麼會不辭辛苦地地折返回家確認門是否鎖好 ?要麼就內心惶惶不安地擔心一整天。

  每次出門前鎖上房門的那一刻,35歲的小葉都要在心裏默默強調“門已鎖好”。如果哪天匆忙出門,事後小葉想不起來是否鎖好門,要麼會不辭辛苦地地折返回家確認門是否鎖好 ?要麼就內心惶惶不安地擔心一整天。

  每次給女兒洗衣服時,明明漂洗衣服三四遍後,水已經很清了,可小葉再忙也要再漂洗一二遍,“‘六六大順’最好六遍,”只有這樣,小葉心理才會舒坦。一起生活多年的丈夫揶揄小葉有強迫症,小葉心裏也承認自己這確實是個“毛病”。

  事實上,生活中類似小葉這樣的人不在少數。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全世界約有2%~3%的人口患有強迫症。1990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所做的關於全球疾病調查的報道中顯示,強迫症是全球名列第四的高發病率精神疾病,其發病率是自閉症和精神分裂症的兩倍。

  有強迫行為不代表就是強迫症,強迫症狀反覆出現欲罷不能才是病

  “你有強迫症吧?”近些年這句話漸漸成了熟識朋友之間的玩笑話。那麼,什麼樣的行為算是強迫症呢?

  北京中醫藥大學國醫大師王琦解釋,強迫症是一種以強迫觀念或強迫動作為基本特徵的神經症性障礙。患者常表現為不停地洗手、點數,還有的患者則會毫無原因地重復相同的話語,或覺得自己穿衣、清洗、吃飯、走路時一定要遵循某種特殊的順序,或反覆做諸如檢查門窗、開關、煤氣、錢物、文件、表格、信件等事情,或對自己做的大多數事情産生懷疑,等等。患者深知強迫症狀的不合理,卻自己無法控制或擺脫,因而感到焦慮、痛苦、抑鬱,甚至出現自傷或自殘,使患者的社會功能受到一定程度損害。

  “小葉的這種行為只能算是有強迫症狀,並不代表得了強迫症。”北京回龍觀醫院臨床心理科的孫春雲副主任醫師告訴中國婦女報·中華女性網記者,很多人身上其實都有強迫症狀。如果強迫觀念或行為在一些人身上偶爾出現,並沒有引起心理衝突或焦慮,仍屬於正常範疇;如果某些人有了強迫觀念或行為,雖然程度不重,但發生頻率較高,已成為性格特徵,又得不到及時的心理指導,日後容易發展成強迫症;只有當一個人的強迫觀念或行為,或兩者都有反覆出現,至少連續3個月,且強迫症狀源於患者內心,非外界強加,使患者感到痛苦又不能抵抗時,才可診斷為患有強迫症。

  近半數強迫症首次發病于15歲前,強迫症會使孩子變得自卑孤僻

  近年來的相關調查顯示,大約1/3 ~1/2的成人強迫症症狀可出現在15歲以前甚至學齡前。青少年強迫症患病率約為3%~3.4%。在青少年強迫症人群中男性患者明顯多於女性,約為2:l,發病率在成年患者中則無明顯的性別差異,但以腦力勞動者較為多見。

  孫春雲介紹,強迫症狀可表現為強迫觀念、強迫意向和強迫行為。

  強迫觀念是指反覆思考毫無實際意義或雖有意義但可以解決的問題,例如“人為什麼要結婚”、“死會如何”等,或者不必要地反覆懷疑自己所做過的事情,例如鎖門後懷疑是否把門鎖牢了等,雖經檢查仍不能放心等。

  強迫意向是一種違反自己意願、有可能造成嚴重後果的、即將會行動起來的強有力內在衝動,例如殺人、破壞東西、侵犯陌生少女等,但病人絕不會真正付諸行動,只是自己不能控制這些意向的出現。

  強迫行為是某些強迫觀念在行為上的表現,反覆出現刻板行為或儀式性動作,是為了減輕強迫思維時內心痛苦的結果。例如反覆數數,嘴裏不停嘀咕,沿街走路總要走上街沿,進屋前先在門前立正再邁步進入,反覆用肥皂洗手,強迫檢查煤氣等行為。

  有強迫思維和行為,會佔用青少年大量時間與精力,受這些症狀影響使其注意力難於集中,時間變得緊迫,使其不能按時完成家庭作業和日常生活起居。因為不能很好管理自己的生活,強迫症兒童青少年會經常感到挫敗感,這使他們變得自卑、孤僻,增加了對環境與他人的不安全感。

  環境、性格、挫折、遺傳、突發事件等,多因素均可誘發強迫症

  目前,國際上還沒有明確強迫症的發病原因。但經學者研究發現以下因素與強迫症形成有關:

  1.家庭教育。國外研究發現,強迫症患者與其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過分嚴格、刻板及追求完美無缺的生活模式有著重大關係。大約有50%的強迫症患者父母有過分的要求秩序和檢查等行為。對兒童的教育不當,如過分苛求,對生活制度的過於刻板要求,使他們遇事謹小慎微,優柔寡斷,過分瑣碎細緻,無論做什麼都務求一絲不茍,十全十美,事前反覆推敲,事後後悔自責。在與人交往中過分嚴肅、古板、固執。 在生活上過分強求有規律的作息制度和衛生情況,一切均要求井井有條,甚至書櫥內的書、抽屜內的物品、衣櫃裏的衣服都要求排列整齊有序,乾乾淨淨。為此經常需花費大量的時間整理,而影響其他工作的完成和個人的休息。

  此外,被家庭忽視對兒童來説也是一種消極因素。被忽視的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遭受了更多的漠視與拒絕,在這種環境下,孩子為了獲得父母的關注和讚許,在做事情中對自己要求很高,繼而會表現在其行為上,出現反覆思考、反覆檢查等強迫症狀。

  2.性格缺陷。研究發現強迫症患者病前具有強迫性格缺陷者比例很高,幾乎佔一半。受強迫症困擾的當事人會有完美主義傾向,這樣的人格素質在病因中起重要作用。他們在個性上具有拘謹小心,膽小怕事,優柔寡斷,固執刻板,循規蹈矩,對自己估價過低,不喜歡標新立異,缺乏獨立創新精神,因此社會適應性較差,人際關係困難,最終這種性格特徵將發展成為強迫症。

  3.遺傳。據調查,強迫症當事人的父母中有約5%~7%的人患有強迫症,遠高於普通人群。強迫症患者親屬可能攜帶與患者相似的易感基因。在強迫障礙雙生子的研究中發現,單卵雙生子的發病率高於雙卵雙生子,單卵雙生子的發病率可高達86.7%,雙卵雙生子發病率為46.7%。

  4.生活中的不良刺激。“強迫症之所以會發生,還因為有一些挫折事件誘發。如果一個人一生很順利,也不會得強迫症。”孫春雲説,例如,某學生初二那年,一次奶奶出門後忘記鎖門,結果家裏被小偷光顧,這個孩子的一台筆記型電腦被偷走;從此,這個孩子出現掛念家裏的門是否鎖好、水龍頭是否關好等安全疑慮。“初二時家裏被偷,初三時出現強迫症,是因為這個孩子面臨中考壓力,他希望考一個好學校,但這個目標對於他有點難,這個孩子就將學習焦慮轉移到了安全焦慮上。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覺地形成了某些強迫性的觀念或行為。整天掛念門鎖、水龍頭等,學習焦慮就被動地取消了。”

  主動暴露于“恐懼”情境中,強迫自己逐漸甩掉“強迫心魔”

  孫春雲指出,通常,由於強迫症患者不放心(焦慮)和諸如水龍頭、電源、煤氣、窗戶、門等中性事物多次匹配,從而建立了條件反射。對於強迫行為,比如患者的不放心每次都因其反覆檢查(強迫行為)而獲得緩解。從行為機制上來説,這種反覆檢查的行為就獲得了強化。為了安心,檢查行為也就越來越多,程式越來越複雜,行為模式越來越刻板化。可以説,強迫症患者的不放心以及強迫檢查行為都是一個習得的過程。

  針對這種條件反射的焦慮,孫春雲建議,可通過暴露治療來處理。即讓患者暴露在這些情境中,不採取回避或其他降低焦慮的行為,經過相當長時間焦慮就會自然緩解,由此中性事物與焦慮之間的聯結也就被打斷了。

  孫春雲介紹,在強迫症的治療上,首先,應幫助患者面對害怕、擔心的對象(包括情境和想法),即暴露。接下來,阻止患者出現相應的對抗行為,如儀式性動作,即忍住不做任何檢查,讓自己的不安自然緩解。儘管短期內患者會産生焦慮症狀,但隨著時間延長及不斷重復暴露于觸發情境中,患者焦慮症狀會逐漸減輕,直至強迫症狀最後消失。

  相關連結

  測測你是否也有強迫症?

  1.頭腦中總有不必要的想法或字句盤旋;

  2.忘性大;

  3.擔心自己的衣飾不整齊及儀態不端正;

  4.感到難以完成任務;

  5.做事必須做得很慢以保證做得正確;

  6.做事必須反覆檢查;

  7.難以作出決定;

  8.反覆想些無意義的事;

  9.注意力不能集中;

  10.必須反覆洗手,點數目;

  11.反覆做毫無意義的儀式動作;

  12.常懷疑被污染;

  13.總擔心親人,做無意義的聯想;

  14. 出現不可控制的對立思維、觀念。

  評分方法

  根據你最近兩周情況給上面各條目打分,評分標準分為5級:沒有症狀為0分;症狀很輕為1分;症狀中等為2分;症狀偏重為3分;症狀嚴重為4分。再將各條目的分值相加,根據我國正常值標準,總分若超過20分,應考慮有強迫症的可能。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