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能裝下5000萬人 人口調控真的無用?

2016-11-22 14:27:41 來源:環球網 作者:王紅茹 責任編輯:王雪 字號:T|T
摘要】北京真能裝下5000萬人嗎?人口調控真的無用嗎?嚴控北京等超大城市的人口規模合理嗎?政府調控是在“趕人”嗎?

  北京究竟該不該控制人口?這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卻常談常新。

  最近,一篇《控制人口規模對治理北京“大城市病”有害無益》文章頗引人關注。文章中有一個很“抓人”的數據:北京應該按照5000萬人口來規劃。

  北京真能裝下5000萬人嗎?人口調控真的無用嗎?嚴控北京等超大城市的人口規模合理嗎?政府調控是在“趕人”嗎?

  北京能裝下5000萬人?

  5000萬,這是迄今坊間流傳的北京能裝下的最多的人口數量的説法。文章得出這個結論的理由很“充分”:根據可比的Demographia數據,北京建成區(指街區在空間上的連續區域,不含隔斷的郊區)的人口規模1800多萬,在全球排在第11位。而一億多人口的日本,其最大城市東京有3700萬人口。考慮到中國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經濟增長最快的主要經濟體,北京應該按照5000萬人口來規劃。

  文章還指出,實際上,北京的建成區只用了可開發面積的20%到30%,所以用北京的土地做一個5000萬人口的城市規劃是綽綽有餘的。

  而今年3月份公佈的北京市“十三五”規劃建議指出,“十三五”期間全市常住人口總量控制在2300萬人以內。2300萬跟5000萬相比,兩者相差了2700萬,這個體量快要重塑一個“北京”了。

  北京大學楊開忠教授告訴《中國經濟週刊》記者,一個城市能夠承載的人口目標,和人口增長的過程要區別開來,不能混為一談。目標總是設在未來的某個時期;而要達到這樣一個目標,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直接拿北京跟東京相比,不具有可比性,城市區域之間的比較一定要在性質上和空間尺度上具有可比性。北京城六區、北京城六區加通州、京津廊地區、京津冀地區,分別與日本東京區部、東京都、首都圈和本州島具有可比性,一一對應的這四個區部的人口密度基本一致,一些尺度範圍甚至高於東京相應尺度的人口密度。”楊開忠説。

  資料顯示,東京分為“東京都”及都市圈,平常人們所説的東京一般就是指狹義上的“東京都”,東京都面積2188平方公里,都市圈面積13400平方公里。東京都的人口1333萬,東京都市圈的人口3680萬。

  仔細研究可以發現,除了人口密度,一個城市能承載的人口數量,還跟這個城市的可利用的水資源密切相關。

  對北京而言,水資源是非常重要的制約因素,是“短板”。在一定條件下,北京這塊土地能承載多少人口,取決於北京的可利用“水”資源量及其利用效率。楊開忠告訴《中國經濟週刊》記者:“北京及京津廊地區、京津冀地區降雨量不到東京及其所在的首都圈、本州島的一半,水資源極度短缺。再考慮到技術和管理水準,我不太同意北京能夠承載5000萬人口這個説法。”

  即使從國際比較來看,北京現在水資源利用效率也已經達到了一個較高的水準,雖然進一步提高用水效率還有潛力,但楊開忠認為,剩下的空間並不大了。“加上北京居民生活水準有進一步提高的需要,北京承載更多人口潛力不大了,到2020年甚至更長遠時期努力保持在2300萬以內是合適的。中央提出到2020年北京人口控制在2300萬以內,是有科學依據的。”

  人口調控無用嗎?

  我國政府一直都在嚴格控制大城市人口規模,但總是逃不脫“越控越漲”的怪圈。

  198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對〈北京市城市建設總體規劃方案〉的批復》指出,要“堅決把北京市到2000年的人口規模控制在1000萬人左右”。僅僅3年後,1986年北京市總人口已達1000萬。

  1993年批復通過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方案(1991—2010)》,要求201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控制在1250萬左右。事實是,200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已達1382萬人,比規劃提前了10年。

  2005年初通過國務院批復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明確指出,2020年北京的總人口規模要控制在1800萬。然而2009年底,北京市實際常住人口為1972萬人,其中登記流動人口763.8萬人。另有數據顯示:2014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已經達到2151.6萬人;2015年末,北京全市常住人口2170.5萬人。

  北京的人口規劃已經走入了一個“屢設屢破”的怪圈。

  在北京人口規模又超出原規劃以後,北京再次提出“十三五”期間全市常住人口總量控制在2300萬人以內的新標準。然而,基於以往北京人口規劃“屢設屢破”,最近網上出現“調控無效論”説法:北京從人口800萬的時候就説要調控,現在變成2000多萬人,這不就是無效了嗎?

  “這種説法是值得商榷的。”楊開忠告訴《中國經濟週刊》記者,城市人口增長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的某個時點,城市最適宜的人口受這個時點相應的經濟、社會、技術、交通、土地、資源、環境條件的制約,其增長應與這些制約因素的變化保持協同。這種協同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決定作用;但應該看到,即使在世界上最自由的市場經濟體中,也並非完全能夠通過市場機制自動完成,需要政府良好的調控。現代城市人口正是在這種市場決定和政府調控綜合作用下增長的。

  不僅是中國,幾乎所有的國家對城市人口的增長,都有相應的調控措施。據記者了解,美國對城市人口調控採取的主要方式之一是“城市成長邊界管制”,即在一定時期內,城市提供有限的土地,而土地供應量的多少就會影響地價和房價,以此來調控和引導人口的遷入或遷出。“從美國來看,這個過程不能完全交給市場來做,因為市場不是萬能的,也有失靈的地方。政府調控必不可少。”楊開忠説。

  人口調控是在趕人?

  今年,北京市政府加大了人口的調控力度。6月召開的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會議,東城、西城及定位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通州等7個城區,紛紛曬出了各自的“瘦身健體”方案。

  其中,東城區按照常住人口下降3.5%的指標,即凈疏解常住人口3.2萬人,疏解影響人口12.9萬人;西城區,今年全年計劃疏解人口3.6萬人;作為北京面積最大的朝陽區,今年常住人口要控制在85.7萬人以內,較去年底調減9.8萬人,在此基礎上,朝陽還將在年內調減25萬流動人口;海澱區今年則計劃將全區常住人口凈減少12.9萬人。

  按照部分城區已公佈的人口調控指標,今年北京至少要疏解30萬以上人口。另外,備受矚目的通州,將有效疏解中心城區約40萬的人口,且按照北京城市副中心規劃,未來通州總人口將不超過200萬。

  7個城區的人口疏解,也引發了誤讀,甚至有人得出了“非首都功能疏解等於人口疏解,北京正在‘趕人’”的結論。

  楊開忠向《中國經濟週刊》記者介紹,人口調控的方式大致可以分為直接調控和間接調控。直接調控就是政府代替個人和家庭決定遷入還是遷出這個城市,個人沒有抉擇權;而間接調控則是政府通過一定的杠桿來影響個人和家庭遷移決策,“在這種情況下,個人和家庭的遷移是自願自主的,不宜稱為‘趕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人口遷移調控逐漸從直接調控轉變為間接調控,目前已基本實現間接調控,這是大家都能看到的。”

  非首都功能疏解等於人口疏解?

  北京的大城市病已成共識。當前,北京由於人口和功能過度聚集導致的“大城市病問題”,使得北京的功能優化與品質提升受到阻礙。

  去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戰略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調整經濟結構和空間結構,走出一條內涵集約發展的新路子。同時,會議強調,要嚴控增量、疏解存量、疏堵結合調控北京市人口規模。

  但部分人將非首都功能疏解,解讀成了“疏解人口”,對此,楊開忠表示,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重大戰略的重中之重。“近3年來,按照‘多點一城、老城重組’的思路,已經取得了多方面的成績。儘管疏解非首都功能包括人口調控,但不能把它僅僅解讀為人口調控,其實已經遠遠超出人口調控的範圍。”

  什麼是北京的非首都功能?意指那些與首都功能發展不相符的城市功能。當北京重新定義為“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四大首都功能,要疏解非首都功能,就是要瘦身健體、轉型升級。

  於是,我們看到,北京的一些工廠外遷了,北京動物園服裝批發市場疏解了,還有一些商品交易市場、一般性製造業和倉儲物流基地等也被清退了,醫院有的也挪到了郊區,還有的到京外開分院了,職業學校校址也有騰退計劃,未來一些行政機關和事業單位也會陸續到城六區之外的地方找新家。

  按照規劃,未來5年裏,北京市將通過“禁、關、控、轉、調”5種方式來完成疏解非首都功能目標,如嚴格按照新增産業的禁止和限制目錄,就地關停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企業;對不符合首都城市戰略定位的勞動密集型、資源依賴型一般製造業實施整體轉移,對高端産業中不具備比較優勢的製造環節實施調整,主動在京津冀進行全産業鏈佈局等。

  正像楊開忠所説:“疏解非首都功能,遠遠不止所謂的人口調控,而是要著力解決北京城市可持續發展問題,使北京成為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形成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宜居城市群,帶動北方腹地發展,平衡中國南北方關係,惠及京津冀地區、北方和全國人民。”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