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讓筆者聯想起本屆台灣選舉前兩日,另一群大陸高校青年寫給台灣候選人的網路公開信。上千字的信中呼籲未來的台灣地區領導人認同“九二共識”,維護兩岸和平穩定,推動兩岸青年交流等。
筆者採訪了公開信的作者,他們都將寫信發聲視作青年的自發行為,不希望被賦予更多的政治含義。
表達方式雖有別,訴求和心境卻相似。與其手握意識形態的放大鏡去過度解讀青年行動,不如用心思索如何讓兩岸青年聲息互聞,讓他們看見真實的彼此,再得出自己的答案。
誠然,“遠征亂戰”中漫天飛舞的網路表情更像是一場盛大狂歡,圖片説明也不夠斯文。報復性的重復刷屏,無論身段有多柔軟,也難免會使人有不適之感。有大陸網友連“反台獨戰場”都找錯,還將舉報蔡英文政治獻金案的蔡正元,誤認作蔡女士之弟而大加“圍毆”,這也暴露出認識上的缺乏。
儘管如此,這仍不失為一次兩岸青年溝通的嘗試。正所謂“不打不相識”,從近日瘋傳的網路聊天記錄中,兩岸網友由“惡意對掐”到兄弟般地聊陸劇、談美食,乃至“遠征”中找錯頁面卻得到對岸管理員熱情指路,還不忘送上“還是要常來玩啊”的邀約,都顯示出兩岸青年真誠溝通的可能。
無論“老炮兒”還是“繼承者們”,都會承認“約架”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式。而從“表情包大戰”到“帝吧遠征”乃至畫風突變的後續“臉書徵友”,當網民人數達到一定量級,在抱團取暖的自我感動中,形式偶或壓倒了內容,對話答案仍飄在風中。
在網路時代,線上交流已勢不可擋。而在網路之外,在立場之外,可通過兩岸高校及社會團體搭建的平臺、自主旅遊觀光,推動兩岸青年真正走向彼此,以溝通開啟思辨,多收穫對於彼此真切可靠的認知,而非深陷謊言的迷障,或誤入“娛樂至死”的陷阱。
“老炮兒”雖桀驁,也要承認那句話是對的——別光聽媒體怎麼講、大人們怎麼説,你們見過世面再評斷。年輕人,要敢於運用自己的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