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修時找裝修公司或是設計師,他們都會給到業主一份厚厚的預算清單,上面細細的羅列了各種裝修時需要用到的東西及其費用,別看裝修清單很厚,你就以為可以看得很清楚了,不是資深的裝修行業人,根本看不懂預算清單的貓膩。今天編輯就給大家説説裝修預算清單需要包含的項目以及預算清單裏會出現的貓膩,大家仔細看看。
預算清單包含哪些項目?
(一)、根據設計師畫出的房屋設計圖來確定所用材料
做裝修預算,首先要知道裝修預算包括哪幾個部分,裝修預算大致包括材料費、人工費、設計費、管理費這幾個部分。
在做裝修預算前,業主需要和設計師商量,讓設計師畫出房屋設計圖,一般來説,設計師會問業主大概想拿多少錢裝修,這時業主最好不要説出具體的數字,如果業主説出一個具體的數字,設計師在設計時就會照著這個數字去思量所用材料;如果業主不説一個具體數字,設計師為了留住顧客,他會儘量用價廉物美的材料,以此來降低材料錢。
(二)、算出材料費
在設計師畫出圖紙後,業主就要計算材料費了,一般來説,裝修必須用的材料包括:
1、客廳、臥室
(1)建材類:地磚、油漆、踢腳線、地板、塗料、石膏線
(2)燈具類:主燈、射燈、落地燈
(3)布藝類:窗簾
(4)五金類:窗簾滑軌、門鎖、門吸、合頁、開關面板、電源插座、電視插座、空調插座
2、廚房
(1)建材類:地磚、墻磚、吊頂、櫥櫃
(2)燈具類:主燈、射燈、櫥櫃燈
(3)電器類:灶具、油煙機
(4)五金類:水槽、水槽龍頭、地漏、門鎖、門吸、合頁、開關面板、電源插座、角閥
3、衛浴
(1)建材類:地磚、墻磚、吊頂
(2)燈具類:主燈、射燈
(3)電器類:換氣扇、浴霸
(4)潔具類:座便器、浴缸、淋浴屏
(5)五金類:手紙架、置物架、毛巾桿、浴巾架、肥皂架、衣帽鉤、浴缸龍頭、門鎖、門吸、合頁、開關面板、電源插座、角閥、花灑、面盆用龍頭材料費需要業主根據自己的經濟能力做個大概的估算,先控制住總價,然後到市場上詢問價格,業主先列清材料清單,然後跑建材市場,標定每樣材料的大概價格,業主一定不要怕麻煩,至少要跑三家建材市場,基本上跑三家建材市場業主就能了解材料的大致價格,這樣才能不會被建材商忽悠。
(三)、人工費
每個工人每天的工錢乘以人數和天數,就可以得出人工費的總數,這個業主可以和裝修公司討價還價。
(四)、設計費
有些業主為了省錢,不請設計師,想省掉設計費,殊不知,如果房屋沒有好的設計,在施工過程中很容易出現問題,出現問題就要返工,這樣反而會花更多的錢。
因此選一個好的設計師非常有必要,設計費千萬不能省。業主在挑選設計師時不要偏信設計師所給你的設計圖,因為你也不知道這是不是他設計的,業主可以多和設計師聊聊他的設計理念,以往設計的案例等等,從談話中看設計師的功底是否深厚。
(五)、管理費
管理費就是裝修公司在為業主裝修時出車、出人協助買料、進場監工、協調各方面所需的費用,這個費用也是可以和裝修公司協調商量的。
預算清單存有哪些貓膩?
貓膩一:層層加價,裝修費用增加60%
有些裝修公司、工長層層轉包家裝工程,裝修項目“細化分類”後又被加價等,成了推高家裝市場價格的“黑手”。
傳統裝修模式,家居建材通過生産廠家-銷售部-大區總代-地級總代-店面-家裝公司-老百姓,一層層搜刮下來,消費者會為此多掏六、七成的錢。
貓膩二:轉換材料計量單位
巧妙轉換材料計量單位,是有些裝飾公司賺取利潤最常用、最隱蔽的手法。
通常,材料市場的材料價格都是按照多少錢一桶(一組)、多少錢一張等計量單位來出售的。而裝修公司向業主出示的報價單,很多主材都是按照每平方米、每米來報價的,如塗料、板材等等,因此業主根本就不清楚究竟會用多少裝修材料、究竟用掉多少裝修材料。
同主材相比,副料的水分就更大。以最簡單的墻面處理為例,在市場上出售的乳膠漆都是按照桶為單位來計算,但裝修公司一般都會以每平方米為單位來計算乳膠漆的價格,從而在單位轉換過程中賺取價差。
貓膩三:做預算,挂羊頭賣狗肉
由於裝修行業競爭相對激烈,部分裝修公司會通過低總價的方式獲得裝修權。
部分裝修公司在做預算時,經常會有意將一些項目略去,再加上一些打折的手法,這樣做出的預算肯定比其他公司要低。但由於裝修材料沒有跟業主説得很清楚,在使用裝修材料的時候,可能使用假冒偽劣、不環保的材料,而業主一旦要求使用高品質、環保的裝修材料,裝修公司便會要求加價。最終,得不償失的還是業主。
貓膩四:利用損耗和調包
損耗和調包也是裝飾公司合理賺取利潤的有效途徑。
無論瓷磚、地板、還是吊頂,有些裝飾公司一般都會在報價單上設定一定損耗比例。但客戶最後其實很難核算實際損耗,多餘的;耗損;材料就流入裝飾公司的腰包。
調包也是裝飾公司較常用的賺取利潤的一種做法。裝修施工人員將業主購買的品牌裝修材料,偷換成其他一般性材料,使用假冒偽劣的産品,達到偷工減料的目的。
通過這一系列手腳後,最終消費者完成一次房子裝修估計要多掏1-2倍的錢,費心、費力、費神、又費錢,讓許多消費者叫苦不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