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資本市場最活躍的部分,90後私募基金經理已經批量出現,他們以高學歷居多,不乏名校背景,操作橫跨多個市場、來自沿海發達地區、風格趨於激進都是他們的標簽。儘管業績起伏不定,但他們以鮮明的風格成為投資界不可小覷的新生代。
榜單
23名90後當上私募基金經理
私募排排網的數據顯示,目前私募行業中90後基金經理共有23人。年齡最小者1994年出生,今年只有22歲。
在這份榜單中,1990年出生的多達14人,佔比超6成,1991年出生的為3人,1992年至1994年均為2人;其中3人為女性,17名為男性,其餘3人未註明。兩位1994年出生的基金經理王瀟航和梁黃炫均來自杭州塞帕思量化科技有限公司。相比之下,公募基金經理的年齡則要大一些。公開數據顯示,公募基金經理目前年齡最小的生於1988年。公募基金經理的正常進階路徑是買方研究員——基金經理助理——基金經理,從畢業到當上基金經理,最少也要4-5年時間。
從公司屬地看,除兩家公司在北京、一家在西藏外,其餘皆集中在上海、杭州和深圳,其中上海有7家。
這些公司的産品大多在去年下半年推出,有數據顯示的10隻産品中,有5隻是去年12月成立的,産品涉及股票、期貨等等。
群像
專業背景疊加“網路一代”
公開數據顯示,23位90後私募基金經理從業時間跨度較大,最早的可以追溯到2003年,迄今已超10年;部分90後私募基金經理卻還是職場新手,2016年才入行,至今從業經歷不足1年。而大部分90後私募基金經理從業時間集中在3年以內,2013年、2014年及2015年進入私募行業的90後基金經理累計達到16人,佔比接近7成。
這群90後基金經理大多出身名校,擁有海外背景。除1名學歷不詳、1名為大專學歷,其餘全部為本科、碩士及博士學歷。這意味著90後私募基金經理裏高學歷背景佔比高達9成以上,遠超前輩們。
從畢業院校來看,北京大學、上海復旦大學、浙江大學等名校學子比比皆是,英國愛丁堡大學、巴黎第九大學、英國杜倫大學等海外名校也赫然在列。有別於不少前輩的非科班出身,這群90後私募基金經理大都來自金融學、金融數學與精算、金融管理等科班專業,或者是統計學、電腦等行業關聯度高的專業。
分析認為,與80後相比,90後對於網際網路特別是移動網際網路的應用更加敏感。這是因為80後大都是在高中、大學後才逐步接觸網路,而90後則是從小就在網路世界中長大,在他們的童年最具想像力和創造力的時期,便已經接觸到了網際網路。90後被認為是真正的“網路一代”。隨著90後的崛起,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新興媒體和影視娛樂等行業將迎來新的投資機會。
牛人
最年輕基金經理偏愛量化投資
兩位22歲的基金經理是90後私募榜單中的重要角色,他們來自杭州塞帕思量化科技有限公司——這家公司是他們去年聯合創立的。
梁黃炫,北京大學電腦理科學士、經濟學學士,高二時獲得全國資訊學競賽金牌並被保送至北京大學,大一時參加ACM-ICPC(全球程式設計界最高規格競賽)亞洲區域賽,獲得全國第二名並晉級全球總決賽,並在總決賽中取得全球第十四名的成績。梁黃炫高二開始接觸量化行業並在大學期間鑽研、開發自己的模型,利用在競賽時學習的知識對其優化,研發出的各類基於基本面量化的模型,取得了超越絕大多數同行的回報。大三期間作為聯合創始人創立杭州塞帕思量化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創立兩個月內管理的基金規模達到億級。
王瀟航,浙江大學經濟學學士,致力於研究統計學、物理學及其他基礎學科的前沿學術在量化投資上的應用,用量化模型尋找被市場低估的公司股票,買入並持有,通過時間的沉澱獲得超額收益,是堅定的價值投資者。
據了解,塞帕思的産品成立於去年股災期間,截至11月11日凈值為1.2731,今年以來錄得27.02%的收益。 該公司旗下一隻有公開數據的産品“冠軍侯2號”,註明是“市場中性策略”。據了解,“冠軍侯2號”以前每個交易日都會在好買基金網更新凈值,但是11月11日之後這只産品沒更新過凈值。值得關注的是,11月11日夜盤,期貨市場經歷了一輪被稱為“大屠殺”的慘烈行情。
業內人士指出,今年以來大盤年漲幅持續為負,私募基金整體業績為-4.03%,“股票策略”平均收益僅為-7.07%,“市場中性策略”收益為0.76%;不同於股票市場的整體低迷,商品期貨出現了大牛市行情,明面上標榜“市場中性策略”、暗地裏炒期貨的大有人在。
警示
“復旦股神”巨虧四成
復旦大學本科畢業,金融專業,13歲入行,這份從業證明嚇倒很多人。
董柏宏,1990年11月11日出生,目前就職于前海恒澤榮耀(深圳)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從業開始時間為2003年。由於未能躲過年初的暴跌,今年以來業績虧損22.10%,但其管理的基金去年9月成立以來取得了9.3%的正收益,滬深300在這個區間段漲幅為負。
更令人感嘆的是,有“復旦股神”稱號的劉正泰今年跌落神壇。從2015年牛市借勢而起,“2萬元借來的本金飛漲到4個賬戶的7位數資産”,再到熊牛轉換期鉅額虧損,僅一年有餘的時間。
2015年6月從復旦大學財務金融專業本科畢業後沒多久,劉正泰辭去了興業證券交易員的職位,自立門戶炒股。依靠大學時期積累起的聲譽和人脈,他轉身成為一位私募基金經理,並於今年3月發行了陽光私募基金“復盈1號”。公開資料顯示,由劉正泰擔任基金操盤人的狄普投資旗下復盈1號基金,自今年3月16日成立以來,在同期滬深300指數穩中有升的趨勢下,呈現慘澹的單邊下跌態勢,到7月29日最新一次披露的基金凈值僅為0.636,之後數據便未見更新。
劉正泰在公開信中表示:“我管的正規基金已經虧得不到0.6元,你們眾籌的錢在我的個人賬戶裏虧得更慘,從600多萬元虧到只剩30萬元,加了個杠桿,也有我個人心態失衡的原因”。投資人頻頻質疑:為什麼被追捧的“股神”水準竟然如此之低?入場的時點已經過了股災,不加杠桿還能虧到凈值低於0.6元?平倉線居然能低於0.6?為什麼不設止損線?文/本報記者 劉慎良
新聞記憶體
私募基金總規模 超公募基金3900億元
基金業協會11月22日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10月底,我國境內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07家,管理的公募基金資産合計8.74萬億元。同期在基金業協會已備案私募基金42263隻,認繳規模9.13萬億元。這意味著,10月底私募基金總規模超過公募基金3900億元。
10月份貨幣基金規模縮水是拖累公募總規模下滑的重要因素。10月底貨幣基金257隻,凈值規模為41783.15億元。而9月底貨幣基金雖然只有248隻,但是凈值規模卻有44329.6億元。此外,10月份混合型基金規模出現下滑,縮水618.93億元至1.9455萬億元。
據業內人士分析,私募規模超過公募的原因包括:第一,隨著金融衍生工具的日益豐富,私募進入多元化發展階段,策略的豐富催生了規模的增長;第二,國內私募基金獲得了合法身份,打消了投資人選擇私募的諸多顧慮;第三,近幾年私募基金不斷創造高收益神話,吸引了大量資金涌入;第四,貨幣基金是公募基金規模維穩的利器,但近兩年利率持續下行,貨幣規模持續縮水,10月份相比5月份規模縮水超10%。
隨著私募總體規模的不斷擴張,私募行業“二八現象”分化明顯。據不完全統計,截至10月底,納入統計排名、旗下含股票策略産品、規模小于10億元的小型私募達到1046家,佔私募總量的87.90%,但是小型私募管理規模佔比不足總規模的兩成。小型私募中實現正收益的達到387家,佔比為37.00%,居各規模私募之首,平均漲幅超20%的達到55家,平均漲幅超30%的達到19家。文/本報記者 劉慎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