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佩克石油減産對華影響有限 化石能源依賴降低

2016-10-01 16:17:51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高靜 字號:T|T
摘要】歐佩克石油減産對華影響有限 化石能源依賴降低---與此同時,中國自身能源供應較為多元,經濟結構正在加速轉型,對傳統化石能源的依賴也逐年降低。儘管歐佩克意外達成減産協議吸引了全球目光,但不少機構卻並不看好油價行情。如果換一個角度觀之,日益向高品質增長模式邁進的中國經濟,對能源本身的依賴程度也在減弱。

  能源供應多元 經濟轉型加速

  歐佩克石油減産對華影響有限

  日前,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即OPEC)在阿爾及利亞召開的一次會議中就石油減産問題達成一致。在歐佩克達成近8年來的首次減産協議後,國際油價一度大幅反彈近6%,這讓一些觀察者開始關心作為能源需求大國的中國會受到怎樣的影響。專家指出,在世界經濟疲軟的背景下,歐佩克艱難達成的減産目標難以從根本上改變原油等大宗商品供大於求的格局。與此同時,中國自身能源供應較為多元,經濟結構正在加速轉型,對傳統化石能源的依賴也逐年降低。總體上看,中國能源供應保障充足,減産協議難以對中國的經濟運作和改革進程産生較大影響。

  減産協議艱難達成

  過去2年來,國際原油價格的一路走低,讓産油國們十分頭疼。例如,沙特的石油收入銳減一半,迫使其每月不得不出售大量海外資産來支付開銷;伊朗在兩位數失業率壓力之下,國內重振石油收入的呼聲也是一浪高過一浪。為此,歐佩克曾多次召開會議,商討減産、凍産和平衡油價的問題,但始終無果。

  相比之下,此次減産協議的艱難達成對産油國而言便顯得格外“珍貴”。歐佩克輪值主席、阿爾及利亞能源和礦業部長哈利勒表示,相關國家在本週非例行會議達成了歷史性成果:歐佩克國家同意將産出目標設定在每天3250萬—3300萬桶的區間內。這一水準較今年8月的歐佩克産出目標減少了0.6%—2.1%。哈利勒説,未來歐佩克將成立技術性委員會,研究限産的實施機制,加快市場的供需再平衡進程。

  儘管歐佩克意外達成減産協議吸引了全球目光,但不少機構卻並不看好油價行情。高盛集團9月29日表示,儘管減産協議可能短期支撐油價,但不會在很大程度上改變石油的供應前景,高盛仍堅持此前對油價的預估。摩根史丹利則指出,目前焦點應轉向執行情況。從歷史經驗來看,以往協議的執行並不好;從中期來看,市場干預也將減少週期性上行因素。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中國油氣産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董秀成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指出,此次減産協議在短期確實會對油價有一定影響,但並不會從根本上改變供大於求的原油市場格局。“其實,歐佩克是一個很鬆散的組織,歷史上其決議執行情況一向較差。加上此次減産的幅度並不大,因此國際油價不會進入大幅上漲的週期。”董秀成分析。

  化石能源依賴降低

  那麼,歐佩克減産協議對中國又有何影響呢?業內人士指出,中國作為石油進口大國,油價上漲肯定會增大本國支出壓力,但減産協議産生這種衝擊的可能性很小,其對中國的最終影響也將十分有限。需要看到,在世界經濟復蘇乏力的背景下,國際原油依舊處於“買方市場”,而中國能源結構也正在隨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而更新,中國對傳統化石能源的依賴正逐年降低。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1—8月份,非化石能源發電量的比重為27.1%,比去年同期提高2.2個百分點。其中,水、核、風、太陽能發電比重分別為18.5%、3.5%、3.5%和0.7%,比去年同期分別提高1.5、0.6、0.4和0.1個百分點。中國能源結構改變的另一個證據則是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一項數據顯示,2009年到2015年,中國累計銷售新能源汽車44.8萬輛,在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中佔比超過30%,而無論是單年還是累計,中國均排名全球第一。

  “需要指出,對中國而言,國際油價過高過低都不好。如果油價過高,則將增大中國經濟運作成本,帶來輸入性通脹;如果油價過低,則不利於發展方式轉變和能源結構進一步轉型。”董秀成説,隨著光伏、風電、水電、核電等新能源的發展,中國的能源安全也將不再簡單地同“油氣安全”劃等號。以目前的形勢來看,中國的能源供應種類豐富、來源廣泛,能源保障將持續充足。

  如果換一個角度觀之,日益向高品質增長模式邁進的中國經濟,對能源本身的依賴程度也在減弱。近日,中國能源研究會發佈的《中國能源發展報告2016》顯示,2015年,中國能源消費總量43.0億噸標準煤,增速創1998年以來最低。與此同時,能源消費強度明顯下降,全國萬元國內生産總值(GDP)能耗同比下降達5.6%。

  靈活調整步伐堅定

  值得注意的是,歐佩克減産、油價反彈、煤炭價格回升等一系列現象的短期疊加,也讓一些觀察者擔憂中國供給側改革的進程是否會受到影響。

  “供給側改革中,去産能是很重要的一項任務,而煤炭領域又是重中之重。但是如果僅僅看到歐佩克減産引髮油價上漲這種外部事件,就認為煤炭去産能進程要放緩,則顯然是片面且狹隘的。這種觀點只看到了煤炭是一種廉價的替代能源,卻沒有將使用煤炭帶來的環境污染、二氧化碳排放、氣候變化等外部性成本考慮在內。”董秀成強調,未來中國仍需紮實推進供給側改革,同時也要進一步加強財政、稅收等手段引導,使煤炭的真實成本在市場價格上得以充分反映,進而更多發揮“市場之手去産能”的作用。

  事實上,面對不久前煤炭價格的上漲,國家發改委已做出了“靈活實施先進産能煤礦減量化生産制度”、“在建煤礦增減掛鉤”等適當安排,以保證在企業自願的基礎上適當釋放優質産能,既滿足市場需求,又保證減量化生産制度不動搖。

  對於中國改革和轉型的前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其最新報告中表示了看好。IMF研究部經濟學家埃斯特班·維斯伯羅尼表示,中國經濟的轉型是必要的,目的是確保可持續增長。從這個意義上説,全球經濟會因此受益。(記者 王俊嶺)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