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游標手中的“捐贈憑據”不許記者翻看
昨日發佈會現場的記者僅數十人
一向不太在意外界評價也不愛與輿論爭辯的陳游標,昨日高調地對媒體的質疑進行了回應,不過有媒體稱陳游標昨天的發佈會引發了更多的疑問,因為“發佈會上沒有看到證據説話,而都是陳游標在説話”。
昨日,針對媒體有關“切胃減肥”、“首善還是首騙”等報道的質疑,陳游標在南京總部所在地——黃埔防災培訓中心舉行了一場“讓證據説話——飽受質疑的捐贈,都有實實在在的憑證”新聞發佈會,希望通過貼滿一墻的“證據”和陳游標本人的“誓言”解答人們的疑惑。不過有參會媒體則稱,這場發佈會反而讓人們的疑問更多了。
現場
“發佈會不是回答會”不接受提問
從上午9點半會議開始到10點多一點結束,昨天的發佈會僅持續了40分鐘。而在整個過程中,陳游標拒絕回答記者的提問,只是自己在説。他表示“發佈會不是回答會”。致使很多專程趕到的記者悻悻而歸,有現場採訪記者告訴北青報記者,“早知這樣還不如在網上看直播!”據了解,昨天陳游標邀請了不少經銷商到現場助陣,還在現場架起了錄影機進行直播。但對於前來採訪的媒體則要搞“身份識別”,並非人人都能進去。據稱昨天的現場聚集了大約200名自稱是陳游標公司經銷商的人,而記者人數僅數十人。
在發佈會發言席上只有陳游標一人的銘牌,不過更引人注目的則是一沓沓“捐贈憑據”,但這些憑據不允許現場記者翻看,只能看會場上展示的很多噴繪在展板上的憑據資料。
陳游標在發佈會現場説,他的捐贈99%是到位的,1%不是沒有到位,而是分期到位,但最終還是到位。陳游標昨天稱“對今天所説的話負全責”。他還特別強調,江蘇黃埔迄今不欠任何銀行或朋友一分錢,並表示經營好人飲料是被騙了。
回應
重申對公章造假不知情
此前,今年3月份公安人員從江蘇黃埔搜出至少170枚偽造的公章一事也引起軒然大波,當時查獲的假公章包括大量各種慈善機構的官方印章和合作公司的偽造品。對此陳游標昨天在發佈會現場重申,假公章事件是“公司原總經理張宏德背信棄義,與副總蔣勇在外成立其他公司,自2008年開始偽造江蘇黃埔印章與其他業務單位簽訂合同,私接工程並轉包”,但自己對此並不知情。陳游標昨天還對外展示了自己對公章造假案的立案通知書。
不過,此前一篇名為《陳游標:“首善”還是“首騙”》的媒體報道則“援引知情人士的話説,偽造公章、買刻章機是公司行為”,因此該負責的正是陳游標。
對於所謂的“切胃減肥”,陳游標則提供了近日在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體檢中心做的鑒定報告,證明“體表未見疤痕”,之所以成功瘦身,一方面是在專家指導下堅持科學鍛鍊,另一方面輔之以一些減肥膳食。
此外,曾有輿論對陳游標的多項捐贈行為真實性提出質疑,比如其在家鄉捐贈的老年活動中心。針對這一質疑,昨天的發佈會現場出現了一名自稱是江蘇省泗洪縣天崗湖鄉聯淮村陳姓村支書的人,他特地展示了一份文件稱老年活動中心的産權確實屬於村裏。
承認
唯一“失誤”是在“好人飲料”上被騙了
整場發佈會上,陳游標唯一承認自己存在“失誤”的就是他的“好人飲料”。“好人飲料”是陳游標在2012年自己風頭正健時推出的飲料産品。2012年,一直以慈善人士現身的陳游標突然亮相2012年秋季糖酒會。他此次正是為自己的“好人系列”飲料進行招商,根據現場資料顯示,好人飲料包括涼茶和暖茶兩種,據稱其暖茶是由南京中醫院專家研發的,配方包括生薑、紅棗、紅糖等,具有祛濕驅寒、暖心暖胃功能。陳游標在現場表示,他希望招攬到全國經銷商、代理商推廣自己的好人涼茶暖茶。
當然招商的同時他也不忘號召大家像他一樣“一起做好人”。陳游標表示,消費者每買一罐好人飲料,他就會捐出2毛錢做慈善。而好人飲料的包裝設計也同樣高調,在每個易拉罐上都印有陳游標的頭像和名字,而且“陳游標”和“好人”兩排大字成為整個包裝最突出的部分。同時易拉罐上還寫有“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和“做好人,長好心,做好事”等字樣。陳游標曾表示,希望好人飲料能以“中國第一慈善品牌茶”作為賣點在三年內衝進中國飲料的“十億元俱樂部”。不過三年多後,不僅好人飲料早已從市場上消失,而且陳游標也承認在這個項目上是“被人騙了”。但昨天他並沒有詳述自己究竟是怎樣被騙的。
據了解,好人涼茶的出品方是綠色食品有限公司。這家企業是2012年8月7日設立的,股東為宋坤、陳春華、陳服、陳游標、王向平、王濤,其中陳游標是法人代表。根據驗資報告顯示,截至2012年7月20日,綠色食品公司共收到全體股東首次繳納的註冊資本1300萬元,其中陳游標認繳13萬元。但蹊蹺的是,這家公司設立不到一年、即陳游標在展會上高調招商後不到5個月,綠色食品公司在2013年8月3日就成立了清算組,並在媒體上發出公告要求債權人申報債權。2014年5月13日,綠色食品公司登出。據媒體報道,僅兩個月後,綠色食品公司的股東王向平、陳服就死亡了。
但據江蘇當地媒體報道,由於當年陳游標好人涼茶、暖茶系列産品宣傳得風生水起,吸引了很多經銷商加盟,而且按合同交了少則二三十萬、多則上百萬的貨款。但到了2014年1月15日,綠色食品公司出具清算報告載明已了結未完業務,清償債務後公司剩餘財産為9.3萬元。這則消息讓眾多經銷商傻了眼。從去年開始,好人涼茶的經銷商將陳游標告上法庭。據當地媒體報道,在蘇州昆山市經營副食品生意的洪春來是2012年簽訂“好人涼茶”銷售合同的,當時主要就是衝著陳游標這個人。但進的貨90%都賣不出去,最後只能扔掉。這還不算,當初他根據協議打了50萬貨款,但最終只拿到17萬多元的貨就再沒收到貨款也沒退。於是他將陳游標、宋坤等8人告上法庭。2015年9月,南京市江寧法院判洪春來勝訴。根據媒體拿到的多份由南京江寧法院做出的民事判決書,原告都是陳游標好人涼茶系列飲品的經銷商,被告則都包括陳游標。經銷商們請求法院判令被告賠償經銷商經濟損失34萬多元及逾期利息。
盤點
那些年陳游標引發爭議的事件
“慈善暴力”到底是不是慈善
陳游標最引起外界爭議的慈善活動莫過於他的“當面發錢”,此舉也被輿論定義為“慈善暴力”。早在2011年1月,陳游標發出消息稱將率領50多位大陸企業家赴臺捐出5億元新台幣給貧困者,每戶捐贈1萬元,極貧困者最多可獲得5萬元,估計至少使台灣上萬民眾受惠。而且陳游標堅持要採用自己招牌式的當面發放現金的方式。不過此事遭到了台灣很多地區的反對。根據最初方案,陳游標將通過中華兩岸連鎖經營協會聯繫新北市府,打算發給400戶低收入者每戶1萬元現金。但對方認為發現金方式不妥給予婉拒。
此後的2014年6月,美國《紐約時報》上出現一幅整版彩色邀約“飯局”的廣告:尋找1000名美國窮人及流浪漢,邀請他們于當月25日中午在紐約中央公園的船屋酒店享用免費午餐,每人還可領取300美元。這一奇怪活動的發起人就是陳游標。他還在自己的微網志上“曬”出了長串參加紐約免費“千人宴”的報名者名單,據稱有上萬名美國流浪漢踴躍報名且人數已嚴重超量。陳游標當時表示,自己已經收到很多在美國華人的資訊,説“標哥是我們中國人的驕傲”。他透露,自己屆時會親自出席活動,並從南京帶100套雷鋒裝、50套紅軍裝到活動現場,請中國留學生穿上服裝,參與現場發放紅包的志願服務。服裝上有“為人民服務”字樣。開場時,將邀請參與人員用英文同唱《學習雷鋒好榜樣》,還有一位中國愛心女明星作為神秘嘉賓出席發紅包儀式。
最終陳游標還是走上了紐約市中央公園的船塢餐廳舉行慈善活動,宴請了250名貧民與流浪漢。不過陳游標並沒有在就餐完畢後向赴宴者每人發放300美元現金而引起了現場抗議。但這並沒有影響他宣佈自己的下一步計劃——到非洲向那裏的窮人們發錢。
不成功的“釣魚島廣告”事件
除了“慈善暴力”,陳游標還有很多讓人摸不著頭腦的事例。2012年8月31日,陳游標自費在美國《紐約時報》A19版面上刊登廣告,聲明釣魚島是中國領土。此舉引起了境內外媒體關注。陳游標表示:“在整個事件中,我充當了一名‘保釣’人士的角色,釣魚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中國的領土是不容侵佔的,在《紐約時報》上刊登廣告,就是表達中國公民、中國企業家的一種立場。”
在《紐約時報》廣告刊登後,陳游標又萌發了在日媒上刊登相同內容的想法,但後來並沒有實現。陳游標後來解釋説:“本來委託日本的一個朋友在日本的平面媒體、電視媒體刊登廣告,聲明‘釣魚島是中國的領土,是不可侵佔的’,有個別日本媒體也同意了刊登一事,前幾天開出了幾千萬日元的高價,我也同意了。後來對方來電話提出不合理條件,最終不登了!”
不了了之的收購《紐約時報》計劃
另外,陳游標曾經提出的收購《紐約時報》計劃,最終也在人們的笑談中沒有進展不了了之。2013年12月30日,陳游標在深圳參加“2013國際華媒大獎”頒獎典禮,在臺上發表獲獎感言時陳游標突然透露,他近期將要去美國做三件事,第一件事就是去洽談收購《紐約時報》。此言一齣引發輿論一片譁然。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他認為《紐約時報》價值10億美元,但由於自己資金有限,他已説服一名香港富商與他合作,對方斥資6億美元,他自己支付剩下金額。他還表示,如果能夠成功買入《紐約時報》,他將毫不猶豫地變賣自己的大部分財産湊足錢收購。”如果不能完全收購《紐約時報》,他將設法成為報社的控股股東,如果這也不行,就買入部分股權。”
陳游標表示,他打算收購《紐約時報》,並非希望推進任何政治議程,而是源自自身“希望世界和平、保護環境和熱愛慈善”的理念。“如果我擁有了《紐約時報》,這份報紙將只報道真相和經過核實的資訊。”陳游標説,他會讓《紐約時報》走入中國每一戶家庭,覆蓋中國每一個報刊亭。
不過此事很快受到《紐約時報》的否認,《紐約時報》女發言人艾琳-墨菲表示:“我們沒有聽説過類似的會面。公司不會對謠言予以置評。”不過這並未打消陳游標的念頭,半年後第二次赴紐約的陳游標又表示,此次赴美還是要收購《紐約時報》,只不過這次變成了收購《紐約時報》一個評論版面的經營權或者産權,並表示已經“委派美國人來為我協調”。(張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