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火爆一時的大學生信用卡被“叫停”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這形容校園的信貸市場再合適不過。2004年9月,金誠信和廣東發展銀行聯名發行了首張“大學生信用卡”。此後,工行、建行、招行、中信實業銀行陸續跟進,大學生信用卡市場一時間火爆起來。其間,不少同學刷卡“衝動”消費,一不小心就淪為“卡奴”,有同學甚至依靠申請助學貸款來還卡。正因大學生沒有固定工作和穩定的收入來源,成為了校園信用卡業務的“高危人群”。
2009年,銀監會發文禁止銀行向未滿18歲的學生發信用卡,給已滿18歲的學生發卡,要經由父母等第二還款來源方的書面同意。此後,包括招行、興業等多家銀行叫停了大學生信用卡業務,其他銀行則也紛紛抬高了大學生信用卡辦理門檻
月息0.99%存貓膩 實際年利率超過20%
據媒體報道,“網貸平臺往往會以低分期利率吸引學生,月利率普遍在0.99%至2.38%之間”,但實際上網貸並非如廣告宣稱的“低息”。採訪中,大學生方明自稱曾細緻對比了多款網貸産品,最後選擇了“最低月息0.99%”的網貸平臺來貸款,“通過該公司借了10000元,分12期還款,因為平臺扣除了2000元的諮詢費,最終拿到手的8000元,當時客服説,如果不逾期,這2000元最後是能夠返回我的賬戶的。但被扣了2000元,感覺這很不划算!”
照方明的説法,北青報記者通過該平臺的還款計算器進行核算,計算結果顯示,每月本息為932.33元,期限為12期,月利息為0.99%,該計算器同時顯示出每月的還款計劃表。隨後,北青報記者將結算結果截圖向從事財務工作的人員請教,多位財務人員表示,“每月本息為932.33元,再對照還款表,看似這是通常的等額本息還款方法,但是等額本息還款,每月還的本金是逐漸減少的,但這個表裏竟是相等的。
平臺演算法,其實並不是標準的等額本息還款,每月的利息都是按照10000元本金來算的。按照正確的公式,從每月的本息為932.33元反推,這貸款的實際年息是超過20%的,每月的利率是1.77%,遠遠超過這宣稱的0.99%啊。”
這0.99%月息是怎麼得來的,從財務專業角度看又有什麼秘密?財務人員進一步解釋:“用932.33×12-10000再除以12就可得出0.99%這個數據,但這0.99%跟實際還款産生的利息並沒有關係,只是一般人發現不了其中的奧秘。説白了,這也是騙局外人的行銷把戲,可以説是這個行業的規則了。”
針對這貸款的2000元諮詢費,多位財務人員表示,如果逾期,2000元的諮詢費拿不回來。一年下來,你貸8000元,最後還款達到11187元。這實際年化更超出30%。“這2000元,對貸款的年利率特別大,相當於是你沒有花這2000元,卻一直在承擔著2000元的利息。”
而在知乎網站上,多名財經類大學生網友也匿名爆料了該貸款平臺的利率貓膩,其通過Excel裏用IRR函數都能算出來年利率超過20%,“提醒大家不要忘了諮詢費裏暗藏貓膩。”
還款難的學生冒險“拆東墻補西墻”
不僅如此,北青報記者還發現,還款時一旦發生逾期,隨之而來的“利滾利”更是十分驚人。“名校貸”會收取逾期未還金額的0.5%/天作為違約金,“趣分期”則要收取貸款金額的1%/天。還有少數小貸公司會收取貸款金額7%至8%作為違約金。不僅違約金嚇人,有的平臺還收取一定的押金和服務費,比如,明面上是每個月5%的利率,可還設置了5%的服務費,而這些還款細節,在學生前期諮詢時,很多公司客服的態度模棱兩可,北青報記者致電某平臺諮詢業務時,得到的回答是“具體的還款逾期辦法,要看合同細則,你還沒貸款,我也解釋不清楚”。
在校大學生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一旦資金緊張,很容易還不上貸款。 一位曾貸款逾期的同學告訴北青報記者,“我當時某個月實在沒錢,逾期的第二天,催款的短信和電話就來了。對方是一個陌生催款聲音,劈頭蓋臉地來一句,我先聯繫你學校老師,一想到這事兒馬上眾人皆知,嚇得冷汗都出來了,編了理由找家裏要錢還債。”
“還款困難戶”的學生,除了找家裏的“堅強後盾”外,受訪者中有的通過兼職打工, 有的則選擇冒險“拆東墻補西墻”——再借一家平臺補上家的虧空。一位在京高校的女性家長就對“透支”網貸投了反對票:“孩子打工還錢,但是萬一打工的收入不夠還貸,還得‘子債母償’,還會耽誤學習。”還有家長對在網路信貸平臺上的不良記錄是否影響今後的個人信用,也表達了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