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某市一場表彰會上,領導桌上一人一瓶礦泉水,獲獎者席位上則是空蕩蕩。一瓶礦泉水,折射出一個地區無處不在的“官本位”意識。
不久前,筆者參加東北某市一場表彰會。會場裏,領導桌上一人一瓶礦泉水,獲獎者席位上則是空蕩蕩。一位南方參會者憤憤不平,而筆者長期在東北,已是司空見慣。
一瓶礦泉水並不貴,佈置會場的工作人員在這裡突出的不是節儉節約意識,而是領導和下級的差別。一瓶礦泉水,折射出一個地區無處不在的“官本位”意識。
在東北不少地級市,局下面的科長都叫“處長”,某某市辦公室非要叫辦公廳,而且名正言順印到名片上,生怕對方把自己看低了。鞍鋼原董事長張廣寧在一次接受筆者採訪時感慨:“央企再大也是企業,科長再小,也是官員。”
當前東北經濟面臨著“滾石上山”的嚴峻形勢,原因很多,但是,不少人的官本位意識濃厚是一個重要因素。
東北地區進入計劃經濟最早、退出最晚。在計劃經濟時代,企業的生産、物資的調撥、生産生活資料的分配,都是上級説了算。現在雖然大力推動改革,但在不少地方仍存在該進平臺招投標的不進,該改制的企業不改等情況。
在市場分配資源的模式下,資金、技術、人才等資源的分配和流動,本該是市場説了算。但在“官本位”體系裏,主要講究行政級別和層級,市長大於市場,這是制約東北經濟發展的深層次原因。比如,一個國企非要按照行政體系來運轉考核,自然和市場是擰巴的。正像遼寧省省長陳求發所批評的那樣:“企業沒有效益,啥級別也沒用。”
在東北,不少企業家的精力多數圍著領導轉,一些民企靠政府項目、國企採購鏈條生存,不以市場需求為主,缺乏創新動力,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中國民營企業500強裏,東北的數量最少。
官本位意識更影響到經濟發展的軟環境。東北一些地市領導到南京、杭州等高新區考察,發現在那裏創業的“海歸”博士中,東北人特別多。“這些政策咱也有啊,為什麼不回來?”一問才得知,雖然優惠政策都不缺,真想申請,就得找路子托門子,費週折。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當前,新一輪東北全面振興的號角已經吹響,除了加大投資穩增長、加快改革轉體制、加快調整升産業外,必須再來一次觀念的大轉變,淡化甚至摒棄官本位意識。只有培育出重商、親商、安商、富商的好環境,東北的全面振興方能夯實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