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委外現隱憂 表外理財納入廣義信貸測算

2016-10-27 08:40:29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曹乘瑜 責任編輯:杜敏敏 字號:T|T
摘要】從今年三季度起將表外理財業務納入“廣義信貸”測算。這意味著,一旦此次測算完成,央行調整廣義信貸考核指標,各家銀行需要嚴格控製表外理財規模,或有更大規模的銀行委外資金將受到影響。

  央行日前向部分銀行下發《關於將表外理財業務納入“廣義信貸”測算的通知》。部分業內人士擔心,表外理財在20多萬億銀行委外資金中佔據不小的比例,一旦此次測算後央行調整對商業銀行的考核機制,導致銀行壓縮表外理財,這可能使得債市承受較大壓力,並對股市形成一定影響,也將重挫當前公募基金公司等資管機構在委外大潮下的“機構化”之路。但也有機構表示,表外理財納入廣義信貸測算不足為慮。

  表外理財或佔銀行委外20%

  《通知》顯示,根據央行宏觀審慎評估體系(MPA)的調控要求,從今年三季度起將表外理財業務納入“廣義信貸”測算。此舉或對當前洶湧澎湃的委外業務“敲響了警鐘”。天風證券銀行團隊認為,《通知》説明央行有意將商業銀行表內外業務統一管控起來,表外理財規模或放緩,委外投資的增速也將受到較大影響。

  自無風險收益率逐步下滑以來,來自銀行、保險、企業資金紛紛尋找外部專業資産管理機構作為謀取高收益的新出路,其中,銀行又是委託外部投資是當之無愧的“大金主”。根據申萬宏源證券的估算,截至2016年一季度末,銀行全口徑委外規模約為27.7萬億元,相比2015年底增幅達20%。銀行委外的資金來源有二,一是部分銀行理財資金,二是部分銀行自營資金。根據申萬宏源的數據,2015年底,理財資金佔委外資金的比例約為1/3,按此簡單推算,截至2016年年中,27.7萬億委外投資中,理財資金或達8.31萬億元。

  業內人士介紹,銀行通常把理財資金中的保本類投資算作表內理財,因為一旦出現本金無法償還,需要銀行承擔風險,因此要計入資産負債表。而非保本的投資則納入表外,因為如果本金收益無法兌現,理論上客戶自負盈虧,銀行無需承擔責任,所以計在資産負債表外。由於表外理財受到的監管少、可加的杠桿高,因此收益率要高於表內理財,因此表外理財的規模近年來遠高於表內理財,約佔整體銀行理財的70%。按此比例計算,2016年一季度末的委外投資中,表外理財可能達到5.8萬億,佔比達1/5。國泰君安董事總經理周文淵認為,這一比例可能更高。“目前銀行體系的表內理財主要是保本型理財,規模已經很小。主流在表外。委託出去的理財基本是非保本,都屬於表外理財。”

  這意味著,一旦此次測算完成,央行調整廣義信貸考核指標,各家銀行需要嚴格控製表外理財規模,那麼或有1/5甚至更大規模的銀行委外資金將受到影響。

  城商行擔憂 大行“無壓力”

  國信證券預測,截至2016年年中,可納入廣義信貸計量的表外理財資産規模約20萬億左右,其中債券佔比10.5萬億(含信用債7.5萬億),非標類資産4.3萬億,剩餘為其他類(貨幣基金、權益等)。

  究竟銀行是否需要壓縮這些表外理財,業內人士的觀點存在分歧,相對來説,城商行更加擔憂。某一線城市的城商行高管向記者表示,現在許多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已經逼近紅線,如果央行在測算後不滿意測算情況,要求將表外理財也計提風險資産,銀行資産規模將急速擴大,那麼銀行必然要壓縮表外理財規模,調整資産結構。

  “我個人認為,央行此舉就是想全面分析社會資金的運轉效率,把握貨幣政策的鬆緊度,把握對商業銀行的資産規模調控程度,不能讓商業銀行的資産規模無限擴張。”該高管表示。

  對城商行的擔憂來自於其理財規模的激進擴張。國泰君安證券的數據顯示,目前城商行和農村金融機構的理財規模分別較年初增長了22%和58%,按全年考慮其增速大概率將高於MPA監管要求。部分中小型銀行資産擴張較為迅猛,半年報中仍有上市銀行超標。

  根據國泰君安證券對各大行的調研,大行表示壓力不大。

  工行表示,此次測算對其資産管理業務基本沒有影響。工行表示目前大行規模增速遠低於整個行業的平均增速,如上市銀行資産同比增速約10%;目前全行業今年9月份的增速約33.3%,遠遠小于廣義信貸考核的標準——“要求其廣義信貸增速與目標M2增速偏離不超過22%(M2增速±22%)”。工行透露,已與監管層直接溝通,監管層表示不是為了限制銀行的規模擴張,只是為了更加清楚地掌握風險,對銀行整體的資産負債表進行管理以便控制風險。

  另一券商人士認為,對城商行和農村金融機構的影響,也還要看央行如何調整MPA的考核,如果按現階段MPA對廣義信貸增速偏離過多的懲罰機制,是調高準備金利率,對銀行的實際約束有限,“這點損失不如多做點表外業務的利潤來得大”。

  申萬宏源認為,重點還是要關注央行是否會把表外投資按信用風險轉化。此前有媒體報道,如果把表外理財投資于非標資産和非上市公司股權的,將分別按照20% 和50%的信用轉換系數轉換為表內的信用風險,然後以100%的風險權重計算風險加權資産。如果此政策出臺同時央行後期通過MPA嚴格控製表外理財規模,則將對理財的成本及投向都將産生較大影響。

  國信證券認為,即便將表外理財引入廣義信貸口徑測算,從規模和現實增速來看,其對於廣義信貸增速總考核水準很難形成負面影響,主要原因也在於表外理財的低基數、高增速擴張時期已經過去了。

  公募機構化之路寒光隱現

  去年以來,洶湧澎湃的委外資金一直是專業資産管理機構的重要“糧倉”。曾是普惠金融代言人的公募基金公司,因此迅速走向機構化。多位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千億規模的大型公募基金公司中,機構資金佔其資管規模比重平均已達70%-80%,一些中型公司如保險係、銀行係基金公司的機構資金佔比規模也高達80% 以上,而一些小型的基金公司,也靠委外資金實現規模的迅速擴張,機構資金比重甚至達90%。

  甚至公募産品也在為委外服務。“我們的公募基金中,一半的資金都來源於機構。”某大型基金公司機構業務負責人向記者透露,“其他大公司也都差不多。”由於公募基金不提取業績報酬,在稅收上也有優勢,定制公募基金在今年成為委外資金的“新寵”。這類基金募集時間短、認購者數量往往接近公募基金的持有人數量要求的下限,同時以債基為主,以迎合偏好穩健投資的委外資金,並且部分採用定期開放式和封閉式,並排除散戶認購。根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的數據,截至9月底,開放式債券型和封閉式基金迅猛擴張,開放式債券型基金首次突破萬億元,環比增長16.27%。封閉式基金的規模為4362.28億元,環比增長27.56%。

  在委外資金的滋潤下,公募基金行業在A股熊市中迎來了發展的春天。因為機構客戶資金規模大、服務成本低,且相對於散戶更加投資理性,機構化之路也走得更容易。北京某小型基金公司總經理告訴記者,近期有的基金公司一次性申報上百隻基金産品,就是在為委外資金準備“殼”,“一旦有委外資金來了,能迅速給他們載體。”這也導致近期證監會收緊基金産品申報,要求一次性申報不得超過10隻。

  然而,有業內人士認為,此次把表外理財納入廣義信貸的測算,是對部分公募基金過於追求委外資金、機構化業務獨大的一記警鐘,值得行業警惕。

  機構化資金步調一致,容易帶來流動性風險。如果銀行集中收縮表外理財,可能導致債市劇烈調整,對債基凈值是重大打擊,從而進一步引發大額贖回,相關産品進一步拋售債券,將會導致債市出現連環踩踏效應。興業證券認為,理財資金的擴張是今年債牛最重要的邏輯。對理財資金的監管趨嚴之後,流動性的風險由利率債市場傳導至信用債市場,進而導致信用債被拋售。而由於所有資金的源頭——居民的資金已更偏向追求穩定的收益,這些被拋售的信用債(或者説風險)可能沒有資金願意承接,這是信用債所面臨的更大的風險。

  濟安金信基金研究中心主任王群航認為,政策突變、經濟好轉和權益市場轉牛,都有可能造成委外資金大額贖回。“上百家銀行可以看作是一致行動人,一旦有政策出來壓縮委外規模,就可能出現大額贖回,”他説,“一旦經濟好轉,實體經濟的資金不再流向理財資金,也會導致委外規模縮小。”他認為,委外資金集中的債基如果出現大額贖回,也可能影響到權益類基金,因為二級債基遭遇大額贖回,如果來不及拋售債券將拋售股票,引發股市下跌。

  一位大型銀行係基金公司的固收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在産品設計和策略上,並沒有特別好的方法來規避大額贖回,唯一的方法是與機構保持密切溝通。

  不過,業內人士表示,目前來看,公募基金公司與機構的溝通機制還運作得不錯。上述機構業務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機構資金如果要贖回,一般都會提前兩個星期通知公募基金公司準備,大型公募基金公司很少出現要通過大額贖回條款來禁止贖回的情況。

  也有研究人士認為,資管機構們無需特別擔心,隨著理財規模擴張放緩、收益率下行,預計委外業務將更加重要。

  招商證券認為,將表外理財納入廣義信貸,將利好理財委外業務的發展:理財規模擴張放緩甚至收縮後,“新發産品以滾動彌補存量産品損失或利差倒挂”之路不復存在,“做好存量業務、提高存量業務收益”將成為未來銀行理財業務的主要任務。作為當前為數不多的高收益資産運用方式,委外業務(不論是債券委外還是權益委外)都將成為銀行理財更重要的高收益資産類別,將迎來更大發展,在理財總盤子中的佔比預計將持續提升。

  申萬宏源證券認為,即使表外理財納入廣義信貸,也不妨礙委外的繼續增長。無論是銀行表內還是表外資金,無非是投向金融和實體兩大領域,在實體經濟需求不振,同時房地産調控升級帶來未來房貸收縮的情況下,銀行整體投向金融市場的佔比預計仍將持續上行,而囿于投研能力的限制等,委外仍是銀行的重要選擇。對債市難言利空,同時若理財收益率加速下行,反而進一步提升債券吸引力。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