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就業問題一:人多活少
所謂的人多就是流動打工者多,相對應的工作崗位少,據調查者反應,他們一個星期能用三四天找到活做就很不錯了。由於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變革,工業4.0以後對低端工種需求量減少,網際網路+正在升級人們的衣食住行方方面面,社會正在由單純人力向智慧化轉變,社會對農民工的崗位需求也隨之發生改變,由原來的只靠雙手幹活的單純勞力需求,轉變為可以付出體力的技能型人員;而隨著城市發展規模的不斷擴張,使得無地農民數量在逐漸增多,他們在失去耕地後,也加入到農民工就業大軍中來,就業市場往往出現僧多粥少的局面。
家住濟南市中區南康村的劉大哥是一位地道的濟南人,一直靠種地為生,但是這兩年因為濟南城市發展需要,他們家的地因為拆遷需要給收回了,沒有了土地,劉大哥也加入了進城務工人員大軍,想靠自己的雙手來找個合適的工作。“我們那邊説是要建新小區,這不就統一拆遷了,把耕地也收回去了,挨家分了些錢,但是沒了地也不能閒著,這不就出來找點兒活幹。”
雖説農民工一直是一個龐大的就業群體,工作崗位也有一定的約束性,但是目前國內經濟形勢正在調整結構,如建築工人、服務員、廢品回收、環境保護、城市清潔、鐘點工等工作崗位,城市人一般都會主動放棄,從這一方面來看,農民工進城就業在一定程度上還是有較大的發展潛力的。
農民工就業問題二:工作環境較差,易造成傷病
從了解中記者得知,這些農民工代表所從事的主要是一些邊緣工作,即城市人不大樂意幹的臟、累、險等工作。例如來自濟陽的張大姐,她跟丈夫在濟南某小區從事小區內樓道環境清掃及垃圾清運工作,他們的工作環境就比較差,冬天還好,一到現在炎炎夏季,垃圾箱周圍蚊蠅亂飛,加之桶內垃圾變質,腐敗氣味瀰漫,經常戴著口罩也容易被氣味熏得直暈。“像我們這個工作,不但夏天熱的直冒汗,就是光聞那味兒一般人也受不了,沒多少人願意幹,更別説城裏人來幹了。”張大姐跟記者説。
而有的農民工所從事的是機械操作或者建築工程這種風險性比較高的工作,雖然工資比其他崗位要高一些,但是危險系數也很大。加之農民工多是短期培訓後上崗,甚至有的沒有經過培訓就參與工作,經常會出現由於對環境、機械操作等不熟悉而出現大小不一的傷病。
平時,這個年齡段的農民工,男的都是家裏的“頂梁柱”,女的要回家照顧老人和孩子,操持家務,一旦出現傷病,自家的生活便會打亂節奏,不但無法掙錢照顧家庭,還因為傷病增加了經濟負擔。出現傷病後大多數僱主還是會負擔一些醫藥費用的,但也有個別僱主置之不理的。這些傷病還有僱主冷漠的態度,不僅對農民工身體心理上造成傷害,更加大了他們的生活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