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村
舊村
人心的渙散也深深觸動著趙坤的心。村裏農村青壯年外出打工者多,羅家莊幾近“空心村”,不少村幹部也常年奔波在外,開公司,跑生意,平時很少待在村裏,履職反倒成了“第二職業”。村委成員裏,常年在家的只有“一個半”——村主任在家租賃別人的土地種地,算一個;另一個村委成員常年在外跑大車,農忙時才在家種地,只能算半個。説起發展,村黨支部書記張宜利説:“沒錢,沒人,沒路子,村裏也是沒法子。”言語間充滿無奈,他平時除了為百姓處理一下村務瑣事,也靠在鎮上做生意維持生計。
一個省級貧困村,沒有地理、資源、人才優勢,如何實現脫貧奔小康?曾當過曲阜師範大學服務地方辦主任的趙坤,多年來有著服務地方、服務基層的工作經驗,但如何能儘快帶領羅家莊村民擺脫貧困奔向致富之路,深夜裏趙坤經常輾轉反側難以入眠,在心中讀解羅家莊的現在,謀劃羅家莊的未來。
“既然受到學校重托,接受了省委的安排,對眼前的困難也做了充分的心理準備,我們一定能戰勝困難,為百姓做事,把扶貧脫困工作落到實處。”趙坤在工作日誌中這樣寫道。
村幹部能不能成為村民的“主心骨”,這對一個村子的發展來説至關重要。趙坤從鎮上找回了村支書張宜利,把5名兩委成員叫在一起,6個人達成共識,明確分工,各司其職。破解難事、協調關係、爭取項目的事,趙坤去做,出成績、樹威信、露臉的活讓村幹部去做。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幹部問題不再掣肘發展,人心開始聚攏。村幹部和群眾走得近了,在群眾中的威信也自然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