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正在為這一萬畝耕種的,是一群從北京來的IT團隊,從去年開始,他們將農民的土地流轉承包後,就琢磨著將大數據分析用在農場生産上。
大數據的應用,讓農場的管理更像一家工廠。而在此之前一年多的努力,馮樹強的創業團隊已經在1萬畝土地的耕作上,實現了大型農機現代化和配方施肥,糧食每畝增産100多斤,而成本下降200塊。這讓IT大亨初步嘗到了農業升級的甜頭。馮樹強説,今年大數據技術的實踐還會讓每畝地的耕作成本繼續下降300元。IT技術嫁接土坷垃,瞅準的是農業升級帶來的市場空間。而北京的95後大學生勾英達和他的創業團隊,瞄上的則是,怎麼能通過網際網路預售的新模式,讓大山深處的優質農産品賣個好價錢。
在勾英達的農産品網站上,大米生長的土壤情況實時監看,掃下二維碼,顧客就能了解農産品從播種,到最後收割的全部過程。新的網際網路行銷平臺讓田間農品一站式端上餐桌。農業在這群90後的年輕人手裏,玩得時尚洋氣,這也吸引了不少年輕人聚集到他的身邊。
網際網路加農業,打開的不僅僅是這些城裏娃的想像空間。越來越多的農二代也紛紛選擇告別城市留在家鄉創業。在河北正定,僅2014年,就有470名大學生抱起了“土飯碗”,學動漫設計的邴哲大學還沒畢業,就休學回家辦了一家網站,當起了小老闆;80後徐曉靜放棄了當老師的工作,拜師學藝,回家種花,如今她的花通過網路已經賣到了北京。90後的張洪濤辭去了北京一家房地産公司工作,回家開起了淘寶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