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國屢“加塞”成功喜訊遲了一天
“運河三老”疾呼運河申遺
儘管早在1987年長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時,國內就有學者提出大運河申遺的課題,但運河申遺直到2005年才有了可能。
200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遺存運河和文化線路列入新的世界遺産種類。當年,有著“運河三老”之稱的學者鄭孝燮、羅哲文、朱炳仁聯名致信18個運河城市 的市長,呼籲加快京杭大運河申遺工作,他們提出:“京杭大運河的價值和風貌千萬不能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中斷流。”
2006年3月,58位全國政協委員聯名提交了《應高度重視京杭大運河的保護和啟動申遺工作》的提案,呼籲啟動對京杭大運河的搶救性保護工作,並適時申報世界文化遺産。是年12月,國家文物局將大運河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産預備名單》。這也標誌著,京杭大運河申遺工作正式開始。
次年,國家文物局等部門召集沿運城市,在京召開運河申遺協調會議,大運河聯合申遺辦公室落戶揚州。
大運河聯合申遺辦公室何以落戶揚州?據悉,當年,揚州、濟寧、無錫都想當牽頭城市,“但揚州的優勢更明顯,現存的運河河道最多、歷史關聯度最高。更重要的是,揚州地方政府對運河申遺十分熱心。”大運河聯合申遺辦副主任姜師立受訪時説。
從各地願望上升為國家工程
2008年3月,首次大運河保護和申遺工作會議在揚州召開,明確了申遺方案,決定以城市聯盟的形式申報世界文化遺産。會議還決定將通往河南洛陽的隋唐大運河整合進來,把“京杭大運河申遺”改為“中國大運河申遺”,涉及地域擴大為8省3 3城。後來,浙東運河也被納了進來。
2009年初,國務院同意將大運河作為我國2014年申報世界文化遺産項目,標誌申遺工作從地方、部門層面上升到國家層面,成為國家重大文化工程。
當年9月,第二次大運河保護和申遺工作會議上,確定了“三步走”的申遺籌備思路,其中,2009年到2010年為啟動階段,完成地市級、省級和全線大運河保護規劃編制,確定世遺申報範圍;2011年到2012年為保護、整治階段,2013年至2014年為申報階段。
2013年初,國家文物局正式確定了首批申遺點段,它們分佈在8個省市的31個遺産區,涉及27段河道和58處遺址點,河道總長1011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