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中國&研究院開放日第十四期“AI+智慧製造”研討會——“AI驅動,傳統製造業的智慧蝶變”
9月24日,科創中國&研究院開放日第十四期“AI+智慧製造”研討會——“AI驅動,傳統製造業的智慧蝶變”在浙江大學電腦創新技術研究院順利舉辦。本次活動由杭州市經濟和資訊化局、杭州市科學技術協會、寧波市經濟和資訊化局指導,浙江大學電腦創新技術研究院、杭州數字經濟聯合會、杭州自動化技術研究院主辦,蕭山圖靈小鎮、中科曙光、浙江省浙大電腦創新技術中心、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安世數擎聯合主辦,浙大研究院數智講談社、杭州市浙大計創院大數據智慧概念驗證中心、浙大研究院數字經濟孵化器、杭州市科技創新示範服務站、浙江省智慧光學感知創新中心承辦。
本次活動有幸邀請到杭州數字經濟聯合會、安世數擎(杭州)資訊科技服務有限公司、浙江西圖盟數字科技有限公司、中國服裝數字化轉型創新中心等多方代表出席,圍繞“人工智慧、工業製造、大數據和産業協同、政策支援”等話題,共探製造業智慧化躍遷新路徑,共繪杭甬雙城人工智慧高品質發展新藍圖。
活動伊始,杭州市經濟和資訊化局技術與創新處處長蔡榮作開場致辭。他指出,“如何在製造業中嵌入人工智慧”“如何讓製造企業擁抱人工智慧”不僅是本次活動的主題,也是推動杭甬人工智慧集群與先進製造業集群創新提質的關鍵所在,希望以此為契機,借助浙大電腦研究院這一産業平臺,充分聯動企業、技術、人才等人工智慧産業發展要素,為唱好杭甬“雙城記”添磚加瓦。
浙江大學電腦創新技術研究院黨支部書記、副院長劉曉亮致歡迎詞並簡要分享了“智慧製造”在實現新型工業化、加速中國製造轉型發展等方面的重要意義。同時,他還表達了希望通過本次活動,探尋更多智慧製造創新解決方案,助力杭甬雙城錯位互補、協同發展的美好願景。
▲分享主題:浙江省地方標準《“未來工廠”建設導則》解讀和應用
主題分享環節,杭州數字經濟聯合會會長、杭州自動化技術研究院院長徐赤簡述了浙江省地方標準《“未來工廠”建設導則》的出臺背景和內容概況,並根據企業數字化層級狀架構“缺腦少心”、各級數字化體系標準“單打獨鬥”等現狀,點明建設企業大腦和數據底座的重要性、必要性。同時,他結合天傑實業、三元電纜等典型案例,圍繞企業生産效率提升、數字化改造成本降低等企業大腦應用成效進行深度剖析。
▲分享主題:AI+智慧增材製造打造「新質生産力」範式
安世數擎聯合創始人兼人工智慧技術總監國寶在《AI+智慧增材製造打造「新質生産力」範式》中,分別從新內容設計、新材料、新工藝、增材製造、革命性新産品等多個方面詳細闡述了AI技術對增材製造各生産鏈路的賦能與重構。他認為,隨著經濟社會與科學技術的發展,“新技術”與“舊生産”不再適配也無法簡單替換,傳統製造業亟需打造配套的完整垂直體系,解構並重構新的生産鏈路。
▲分享主題:數字孿生驅動製造
浙江西圖盟數字科技有限公司CEO郭成發表了題為《數字孿生驅動製造》的演講。聚焦數字孿生技術,他以汽車製造工廠為例,從元宇宙指導、工廠端解決方案、自適應運營、數字工藝等多個維度,對傳統汽車製造因生産需求調整帶來生産線設置、生産規劃、人員變更等問題進行解讀,並提出了以“單個工作站代替整條生産線”的生産新模式,助力汽車製造等製造業企業實現降本增效。
▲分享主題:生成式AI在服裝産業的應用與發展
中國服裝數字化轉型創新中心副秘書長李傑分享了中國服裝科創研究院在“AIGC+智慧零售、研發設計、智慧製造”等領域取得的創新成果。其中,AI+智慧人機排位、AI動作改善分析等人性化交互方式更是顛覆行業傳統軟體交互模式,在提高企業生産效率的同時保障工廠員工收入,實現互利共贏。同時,立足生活實際,他指出“小單快返”將頂替“大單生産”成為未來服裝生産的主流,數字化改造是大勢所趨也是核心引擎。
在大咖圓桌會中,與會嘉賓對於人工智慧技術在製造業智慧化建設過程中帶來的機遇與挑戰,以及生産優化、數據安全、技術突破等內容進行了深入探討。
徐赤指出,人工智慧與傳統製造的深度融合不能單純依賴AI技術團隊,要在企業人才、數據意識以及管理水準等能力培養上下功夫,再輔以人工智慧技術,才能推動人工智慧與傳統製造深度融合。
國寶表示,在傳統製造領域中,人工智慧與傳統自動化技術的概念往往容易混淆,相較于傳統自動化技術的規則性,人工智慧以數據驅動,可實現高效反饋閉環、臨時智慧決策等靈活操作,兩者有著本質區別。
郭成認為,數據品質是製造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核心要素,講究長期投資與積累,而數據安全是企業體量達到一定程度時對整體發展的進一步加持,企業對此要有正確認知,並科學合理進行推進。
李傑提到,人工智慧為研發設計、生産製作、産品銷售等製造業智慧化建設提供了發展契機,但歸根結底只是輔助工具且應用能力有待提升,企業如何把握機遇、推動智慧製造提質增效任重道遠。
最後,現場觀眾和嘉賓還圍繞“智慧製造領域低代碼産品或生成式代碼産品應用情況”“汽車智造模式在家電領域的實施可能性”“中國工業大模型未來發展趨勢”等問題展開交流。(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