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聚變可持續發展報告正式發佈,加速創造可持續發展的數智世界 | 提升中標率,華勝天成智慧投標大王正式發佈! | 2024青少年遠見者新星獎全國峰會在滬舉行,推出“遠見者校園公益聯盟SEEDING計劃” | 2024年Yeelight易來戰略&新品發佈會舉行,引領智慧照明新潮流 | 視爵光旭AP系列亮相星光幻影視界,引領文旅數字化體驗新風尚 | 三伏將至,TCL小藍翼P7新風空調讓你告別燥熱酷暑 | 數説安全《網路安全全景圖》發佈,比瓴科技領先覆蓋開發安全賽道 | 博威合金亮相慕尼黑上海電子展,連接器用高性能合金材料引關注 | 中國紅牛湖北生産基地第200億罐紅牛下線生産 | 于都縣段屋鄉:聚焦群眾關切,解決群眾訴求 |
 
當前位置: 新聞>滾動>

以視覺文化提升美育育人成效

發佈時間:2024-07-09 14:22:06  |  來源:中國教育報  |  作者:張雁  |  責任編輯:科學頻道

視覺文化是大學生面臨的時代情境,海量的視覺資訊既為大學美育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也因充斥著膚淺化甚至價值扭曲的內容而對大學生的審美素養造成了挑戰。在視覺文化情境中,大學美育要有清晰的育人途徑,以美育為載體實現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目的。

一、以學科融合的方式推動大學美育的實施。

從學科發展趨勢來看,新文科是大學美育的宏觀範疇,在新文科的學科建設導向下,大學美育也需要符合新文科的發展方向。從國家層面制定的教育政策方針可以看出,新文科的學科融合指向,也為大學美育提出了學科融合的要求。

在新文科建設和大學美育建設的雙重背景下,如何改變以往過於注重藝術技能而輕視美育素養的現狀,以及如何把藝術、科技、美育在學校課程體系中進行更為合理的融合和優化,就成為大學美育需要著重解決的問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這是美育工作開展的目標,大學美育既需要基於學科融合進行學校美育的實施,更需要借助視覺文化情境的特點,培養學生的視覺審美素養。所謂視覺審美素養,是指視覺文化情境中對優秀的視覺藝術以及典型的視覺形象的圖像識讀能力、審美感知能力、藝術表現能力、創意實踐能力、文化理解能力,在正確價值觀的引領下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新時代的人才培養強調學科融合和美育培養,這就意味著學校在人才培養中需要緊跟國家要求,為大學生提供跨學科的知識訓練和美育浸潤。除了美育教師在講授的課程中盡可能融入其他學科的元素,高校也需要多方面整合校內資源,不斷進行大學美育的創新實施,如,很多高校都設有音樂、美術、文學等專業,整合各專業師資,在校內培育和開展跨學科的美育課程,是學科融合的重要抓手,也是大學美育實施的有效途徑。

二、以緊隨時代的美育課程提升大學生的視覺審美素養。

在視覺文化情境中,借視覺生産技術,進行更具當代審美特質的藝術生産與美育傳播,是區別於傳統藝術形態和學校美育的新方向。

以新媒體藝術為例:新媒體藝術包含影像藝術、互動影像藝術、互動影像裝置藝術等不同的創作類別,通常以當下最新的技術手段去提供傳統藝術所無法比擬的多維度感官體驗,借助影像技術手段,通過調動視覺、聽覺甚至觸覺等感官體驗創造出沉浸式的藝術作品。這一基於資訊技術發展而産生的新型藝術形態,自20世紀60年代後期一經出現,就對傳統架上繪畫産生了明顯的衝擊,也是高校專業藝術教育和大學審美教育需要回應的境遇。新媒體藝術課程自20世紀60年代率先在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美國洛杉磯藝術學院等歐美國家的專業藝術院校當中開設,著重培養能夠適應資訊時代社會需求的複合型藝術人才。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中央美術學院為代表的全國專業藝術院校相繼開設新媒體藝術專業或方向,如今,新媒體藝術是最貼近大學生日常生活方式和現實情境的藝術形態,也最能夠吸引大學生産生興趣,是視覺審美素養培養的重要資源。

現實情況是,新媒體藝術已經在當代藝術中佔有一席之地,但關於新媒體藝術的研究則主要集中于藝術本體的內部視野,對新媒體藝術的美育功能的重視程度明顯不足。新媒體藝術的課程體系囊括藝術課程與科學技術課程,追求以科學技術的手段呈現藝術的多種表達方式,其人才培養特點是強調藝術技能、科學思維、審美素養的綜合發展。從新文科建設角度看,新媒體藝術典型的體現了學科融合的要求。從美育建設角度看,新媒體藝術因其“藝術-科技-美育”三位一體的優勢而鮮明的具有培養大學生視覺審美素養的功能。

此外,博物館互動影像、5G技術、虛擬現實等科技創新手段都是視覺文化的延伸和拓展,它們即將成為未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因此,大學美育需要緊跟時代和科技的發展,為大學生提供緊隨時代的美育課程,並在視覺文化的情境下培養大學生的視覺審美素養。

三、引入社會美育資源提升大學美育的育人成效。

202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加強美育的社會資源供給,推動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項目為學校美育教學服務”。然而,在大學美育實施過程中,社會美育資源與大學美育實施相互融入的力度明顯不足,很多高校以及美育教師對如何將社會美育資源以及相關案例引入學校美育教學從而提升學生的視覺審美素養無從下手。

2016年,“邂逅梵谷”在北京展出,梵谷的畫作、信件以及梵谷過往生活的場景通過空間的設計和影像互動螢幕進行了重現;2017年,北京798藝術區的“花舞森林”展覽利用電腦編程、感測器、投映、燈光、互動動畫、音樂效果和玻璃組成的奇妙空間,帶給觀眾震撼、奇妙的體驗,引起轟動效應; 2019年在故宮博物院展出的《清明上河圖3.0》將傳統中國畫與最新的科技相結合,利用4D影像等高新技術手段打造出宋代汴京城的場景,觀眾不再是參觀者,而是“畫中人”,身臨其境地感受了汴京城的熱鬧與繁華;2023年舉辦的“共生世界:2022濟南國際雙年展”延續了首屆雙年展的熱度,在為期85天的展覽中,吸引線下參觀者超過60萬人次,線上網路點擊突破2.5億人次。展覽中賽博朋克、虛擬倣真、人機交互、影像互動等元素和手段的運用,讓觀眾感受到了藝術與科技融合的魅力。在這些引起轟動的公共藝術展演中,參觀者人群中的大學生數量佔據了絕對主流。

可以看出,社會美育資源非常豐富,這需要大學美育的實施主體善於將社會美育資源引入大學美育的育人環節。大學美育要打通學校美育和社會美育的“圍墻”,讓博物館、美術館、音樂廳、戲院劇場成為大學美育的社會課堂,充分利用新媒體藝術、藝術鄉建、地方民俗、非物質文化遺産、人工智慧藝術等社會美育資源,將這些資源和課堂引入高校並服務大學美育教學,豐富大學美育的課程體系,拓展更為多樣的美育體驗方式,是新時代大學美育高品質建設的重要途徑。

《中國教育報》2024年06月28日第7版

作者:山東理工大學 張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