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充分挖掘新工科建設過程中的優秀成果,助力優秀建設經驗互學互鑒、融合共用,由天津市教育委員會主辦、天津工業大學承辦、中國紡織服裝教育學會支援的“創新融合智慧共用”2024年京津冀高校新工科創新成果展于6月12日至6月14日在天津工業大學火熱舉辦。來自天津大學、北京工業大學、河北工業大學、天津科技大學、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天津理工大學、天津城建大學、中國民航大學、北京服裝學院等京津冀高校參與協辦。天津市教委、中國紡織服裝教育學會和京津冀高校有關負責人出席活動。
本次京津冀高校新工科創新成果展設立創新成果展廳、“工程+”傳承創新與實踐展廳、“藝工交叉·智創融合”展廳和民族服飾藝術與創新研究中心展廳,展出140余項京津冀高校新工科建設成果,類別涵蓋多學科本科生畢業設計項目、研究計劃項目、項目式課程項目等,既有平臺又有單項項目,既有本科生畢業設計、研究計劃項目又有項目式課程,平臺項目各具特色,內容精彩紛呈、創意十足。
在創新成果展廳,膝關節外骨骼機器人、智慧足球撿球機器人、乒乓球收集機器人、智慧表情機器人等多種機器人輪番登場;癌靈N號-起死回生、攜帶型口腔檢查牙科椅箱組創新設計、基於域遷移網路的多視圖對比學習醫學影像報告生成等生命健康領域創新成果一一呈現;紡織科技與功能性服裝開發、“堡壘”主動-被動雙重防寒保暖服、高靈敏度痕量氣體監測智慧服裝報警系統等項目讓人耳目一新。在“工程+”傳承創新與實踐展廳,集中展示了“紡織特色、自製設備、藝工結合、創新與科普教育”于一體的綜合性工程訓練平臺,將元宇宙、增強現實、人工智慧技術應用到傳統技藝之中。在“藝工交叉·智創融合”展廳,作品依託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主動聚焦移動網際網路、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技術創新帶來的傳媒藝術新業態,呈現了數智賦能之下中國傳統藝術的數字重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産數字活化的研究及教學成果。在民族服飾藝術與創新研究中心展廳,以“線”為主,貫穿“紡梭”這一主題元素,展示了具有紡織服裝非遺特色的最新教學成果和學生作品,為師生充分挖掘紡織非遺文化提供了新的途徑。
此外,作為本次展覽一大亮點的動態成果展于6月13日舉行,該展由學校師生策劃演出,創編的節目聚焦藝工融合、醫工融合、勞動育美、文化創新等理念,生動展現了新工科建設改革的育人成果。節目內容既包括智慧可穿戴、工業材料表演性發光等多學科藝工結合的服裝設計,又展示了無人機載救援系統、生命救治膠囊倉等醫工融合的生動場景,現代動畫技術演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勞動教育成果展演、産教融合音詩畫表演令人印象深刻。
“老師和同學們都很有熱情,也很有想法,參展項目讓觀眾們大開眼界,拓展了大家對新工科建設的思路,對未來新工科人才的培養我也充滿信心。”現場一位觀展的教師如是説。
作為承辦單位,2018年,天津工業大學頒布實施了新工科建設行動計劃實施方案,先後開設16類本科教學試點班、“天工創新班”,實施“本碩博”貫通式培養計劃,開設輔修專業和微專業,實施“新工科”本科畢業設計項目及綜合改革,加強多學科師生之間的融合與合作……2024年,學校擴面推進新工科教育改革,這一系列舉措的實施,有效打破了學院及專業的屏障,增強了學生的理論知識與實踐創新能力,培養了一大批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高水準拔尖創新人才。
天津工業大學相關負責人表示,新工科建設是當前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方向,也是中國高等工程教育對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創新發展給出的中國應答、中國方案。此次展覽促進了優秀新工科建設經驗的校際交流與推廣應用,為後續天津市新工科擴面推廣提供更好的借鑒,注入更多的創新活力。天津工業大學也將以此次成果展為新起點,深入推進新工科擴面建設,交叉融合再出新成果。
(通訊員 陳亞橋 賈冰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