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土地徵拆成為推動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在破舊立新的時代背景下,徵拆成為城市更新必不可少的途徑之一。
然而,因社會環境及成因的複雜與糾葛,徵拆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現不少爭議,並在社會中引發諸多討論。徵拆律師這一看似小眾的職業群體,作為其中的深度參與者,成為城鎮化不可忽視的重要角色。
作為專業的法律服務人員,徵拆律師致力於維護廣大被拆遷人的合法權益,為促進社會穩定、推動法治建設增添一份保障。近日,隨著北京廣播電視臺《法治進行時》節目的播出,北京在明律師事務所創始合夥人梁紅麗被更多大眾所知曉,而宣傳其事跡的視頻短片《謀》,經在明律所發出後,也隨即在徵拆律師圈子中“走紅”。
徵拆律師,正在被更多人看見。
天賦+追求,成就職業夢想
“小時候我就想做一名律師,穿著律師的袍子站在庭審現場,身上仿佛有無形的力量,能給老百姓帶來一個全新的未來。”已是資深律師的梁紅麗説。
童年時期看的法制新聞和政法類電視劇,成為梁紅麗的理想源頭,也影響了她的人生規劃。
2007年,梁紅麗認識了後來被媒體譽為“中國拆遷律師第一人”的楊在明律師。彼時的楊在明律師還未創建以徵拆聞名的北京在明律師事務所,但他深耕徵拆業務多年,在徵拆律師行業已是鼎鼎有名的資深律師;而梁紅麗,也被其的務實所打動,放棄了已有的高薪工作,選擇加入徵拆律師的行列,成為我國最早的徵拆律師之一。
“那個時候,我覺得徵拆律師特別接地氣,真真切切為老百姓獲取更高的權益,這是我想要的一種踏實,也是我為自己人生尋求的新突破。”
在梁紅麗看來,相較于普通的房産律師而言,徵拆律師有明顯的“扶弱”屬性。“拆遷近乎一種顛覆,不只牽涉房産的歸屬問題,還意味著要把當事人人生中最大的生活生産資料拿走、清付掉。”梁紅麗説。
就這樣,梁紅麗開始承擔起指導被拆遷人合法維權的責任,並在長期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專業知識。而恰好,優秀的人際溝通能力和機敏的應變能力,也是梁紅麗的天賦和優勢所在,這讓她在執業過程中,面對溝通如魚得水。
在大眾印象中,律師是一個能言善辯的職業。談判與表達是這一從業者的基礎必備的基本職業技能。但梁紅麗的斡旋與表達能力,讓身邊同為律師的同行也多番稱讚。從摸著石頭過河,到如今帶領一批超十年執業經驗的“實戰”律師,梁紅麗已經走過了近20年執業歷程。
“律師的骨子裏要有一種不畏于抗拒的質疑和勇氣,而我的性格也有那股不服輸的勁兒。尤其是在和老百姓站在一起的時候,想幫被拆遷人維權的心態也就更強烈。而且我喜歡表達,能在一個喜歡的行業領域釋放我的天性,這是一種幸運。”梁紅麗説。
做徵拆,就要依法依規依情依理
近年來,徵拆律師的工作更加繁重復雜。一方面,城市化進程需要大量土地資源,導致徵拆數量增加,律師面對著更多類型的案件;另一方面,不同的法規條例持續更新,律師也需要不斷提升業務能力,以此適應社會的變革和發展。
為了更好地挖掘出委託人的實際需求,每一次梁紅麗都會從主觀情緒思想、客觀剛需等多方面描摹出立體的客戶畫像。
梁紅麗説:“需求確定了,才能去跟協商的另一方談。最體現律師能力的並不只是專業知識,而是思想的廣度和深度,專業知識其實只佔其中的30%。律師的外在表達,其實包含著律師自己在生活中的歷練,和對於法律的認知和理解。”
梁紅麗深知,流利的口齒只是表像。律師本人資訊量的優勢對壘、縝密的邏輯關聯、雄厚的專業實力、前瞻的決策思維才是案件背後的核心關鍵。
而對於如何制定訴訟策略,以梁紅麗為代表的在明律師,也都有自己的執業方法。合法拆遷需要取得哪些審批文件,探究違法拆遷要向前追訴到哪一審批環節,梁紅麗介紹説,“律師辦案多數時候要講究一種迂迴,就像打槍,可能一槍瞄不準,那麼就需要挪一下位置,走到更近的距離再嘗試。”
行政案件的訴訟類型繁多,很多環節都很考驗律師的業務能力。例如,從國務院規章到地方性法規,從行政部門內部規定到司法機關的裁判案例,如何從紛雜的資訊中抽絲剝繭;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裏知己知彼;如何收集更多談判籌碼,扭轉當前局面;如何打破既有僵局,保護委託人的應有權益分寸不讓,如何通過制定策略,達成最終的案件效果,每一處環節,梁紅麗都逐一攻克。
“做徵拆,就是要兼顧方方面面,要依法、依規、依情、依理。跟委託人溝通時,我會秉持依法依規的原則,兼顧考慮委託人的實際需求和家庭情況;與行政機構溝通時,我會著重專業知識、博學度及項目背景等方面,依情依理進行對話。”梁紅麗總結説。
以息訴的理念做徵拆
訴訟固然重要,但在現實中,拆遷類案件案情複雜、環節多、耗時長,以訴訟解決所有問題並不現實。也因此,梁紅麗始終以息訴的理念做徵拆,力求“以訴訟促談判”,在妥善解決糾紛的前提下,推動我國行政法治的建設。
“徵拆原來是老百姓和開發商之間的事,法律修改進步後,變成了行政機關與老百姓之間的事,這個變化提高了政府行政機關的社會責任感,也明確了歷史變遷角色當中應該承擔的責任和擔當”,梁紅麗説,“我們徵拆律師就是行政機關政府與老百姓之間的紐帶和橋梁,這是我們作為徵拆律師的責任和擔當。”
《孫子兵法:計篇》中有這樣一句話:“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
顯然在梁紅麗眼裏,法庭外的斡旋比庭審辯訴更具挑戰性,在有限的案件調查時間裏,如何爭取到更多的談判籌碼和證據,幫助當事人把握關鍵時機,尋求經濟利益與法律權利的平衡,都需要縝密地考量。
梁紅麗表示,拆遷案件的解決不是非黑即白的。“黑白之間更多是一種‘灰’,即通過協商等方式達成共識,這樣既能避免案件拖延不決,又能獲得相對理想的結果,從而實現雙方甚至多方的共贏。”
帶著追求“共贏”的目標,近20年來,梁紅麗與團隊在全國的辦案數量已超千余件,參與普法近千次,足跡遍及我國近30個省市,收到數百面錦旗。團隊成員對於大案、要案、群體性案件、企業案件,均有著更強的談判技巧、完備的把控、處理及斡旋能力,不僅為被拆遷人贏得合理的補償,也幫助行政機關妥善化解多次群體性糾紛,順利推進經濟發展所需的重大項目。
萬物自然,時光流轉,我國行政法治領域仍在不斷向前發展中。在各類代理案件中,梁紅麗見證了我國行政法治領域的變化和發展,也對自己的角色有了更為清晰的認知。“這麼多年來,我能感覺到自己的進步,也能感覺到社會的進步,那這就是我執業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