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診斷是臨床醫生的“眼睛”,在普通人眼裏的黑白照,在醫生眼裏就是診斷疾病的資訊入口。近年來在數字浪潮的推動下,越來越多的醫院將拍片的影像及病理資料圖像上傳至雲平臺,醫生或患者不依靠傳統膠片也能看到拍片影像。那為什麼在我國目前電子影像沒有完全替代傳統膠片呢?
傳統膠片讓患者看病更精準
膠片承載著各類影像檢查的結果,是對疾病的診斷治療有重大幫助的醫學數據。而且膠片技術成熟,擁有統一的品質體系和安全標準,作為影像記錄介質,傳統膠片作為一類醫療器械接受監管。
根據2017年10月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發佈的最新修訂的《醫療器械分類目錄》,有關影像記錄介質的規範就指出,CT、MRI、CR、DR等需要用於診斷依據的醫療影像,要採用鐳射膠片(含銀鹽)和熱敏膠片。
而國家有關部門對於雲電子膠片及報告系統的認定是:“患者可通過手機查看電子膠片及瀏覽報告,軟體提供的資訊不作為醫生診斷和治療的依據。該軟體不具備對報告、膠片的處理功能,僅供患者自己查看。”醫療品質安全無小事,這也是目前很多醫院儘管使用了數字影像服務,依然選擇保留醫用膠片供患者選擇的重要原因。
轉診等場景下傳統膠片依然可發揮重要價值
在國家網際網路政策推動下,不少雲膠片企業提供數字影像服務,因為標準不統一,這就造成了醫院之間、跨區域之間無法達到真正的互聯互通。而且大部分醫院都採用內網進行物理隔離,互聯互通受限較大;如果僅僅通過患者手機端進行轉診閱片,手機的解析度跟影像要求的解析度相差甚遠,可能造成誤判漏判。
醫療資源分佈不均一直是我國醫療衛生行業發展的痛點,在推動數字醫療影像發展的過程中,還需要考慮到數字資訊化不足的偏遠地區。鋻於其直觀性,以及國內所有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均配有觀片燈等影像瀏覽閱讀的便利性,傳統膠片在轉診與會診等場景下依舊有無可替代的優勢。
當然,數字影像服務因其網路傳輸便利性和低成本,無疑是未來發展方向。但是,傳統膠片目前仍具有不可取代性。數字影像服務、全國統一電子病歷等的發展仍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有關部門不斷完善標準和品質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