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數字生態大會RayData專場,六大看點精彩回顧 | 上海復星集團點讚vvsmile,數字化口腔診療風口已來 | 分享數據治理思考與實踐 中國移動在聯合國網際網路治理論壇(IGF)上有力發聲 | 騰訊吳運聲:用AI構建智慧化行銷服體系,助力企業數智化建設“省時、省力、省錢” | 騰訊發佈産業數智化轉型白皮書,致力成為政企用戶探索數智化應用「指南針」 | 《數字人産業發展趨勢報告》發佈,AI技術發展推動數字人智慧化升級 | 騰訊李學朝: 深耕交互智慧,助力企業打通數字化轉型“快車道” | 叫叫16週年多重福利回饋用戶 開啟生日季活動 | 如何在幸福裏上看到自己的夢中情房 | 仙庫三維體徵數據採集設備管理平臺獲華為鯤鵬技術認證 |
 
當前位置: 百科>科學百科>

就民眾關切的地震熱點,全睿嫻院士答媒體問

發佈時間:2022-09-22 14:20:24  |  來源:中國網科學  |  作者:  |  責任編輯:科學頻道

9月5日12時52分發生在中國四川瀘定縣的6.8級地震災害,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一些專家學者憑藉專業知識和掌握的經驗,從不同層面對地震成因、未來走向等進行了解讀,以期解開民眾心中的一系列“懸念”。

中國地震研究學者、地震新學説建立者、世界生産力科學院院士全睿嫻,在回答眾多媒體採訪時表示,大家都知道地震預測預報是世界性難題,很多未解之謎有待科學研究去進一步的探索與印證。我們不否認不少地震研究工作者付出的努力,但針對一些現象和事實,以及網上一些專家的“一家之言”,我覺得很值得商榷。

問:有人認為,印度洋板塊和歐亞板塊對我國四川地區影響較大。隨著板塊間不斷碰撞和擠壓,致使青藏高原向東移動,不斷擠壓四川盆地,導致四川地震較為頻繁,間歇性地震不斷。對此您怎麼看待?

全睿嫻:可以肯定的説,板塊運動不是地震的成因。業界存在大陸漂移學説、海底擴張學説等,比較流行的是板塊構造學説。其實,這只是地震發生發展過程中一種外在表現形態。地震歸納總結有兩大因素:一是外在因素,主要表現為天體引力,重心不穩、重力不平衡;二是內在因素,主要表現為地球的自轉公轉運動,地心吸引力。

在重心不穩重力不平衡或天體引力與地心吸引力不平衡時,地球通過自轉公轉運動來實現新的平衡,地球內部物質會加速運動形成巨大的撞擊力或衝擊力,引起地殼尤其是重心不穩重力不平衡的薄弱區域發生晃動或振動而引發地震。

斷裂帶、地震帶的形成也不是因為板塊移動互相碰撞或擠壓形成的,都是因為重心不穩重力不平衡的原因而形成的,大家看一看地球的地形地貌圖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因此,説板塊運動導致四川地震頻發,我認為是對地球運動、地形地貌、地質情況、地球自轉公轉、天體引力等觀察不全面、不細緻,認知探索不到位的原因所導致的。對地球及天體運動等規律,人類知之甚少,我們不要迷信所謂的權威,應該在前人的基礎上不斷探索,不斷完善,不斷進步,不斷突破。

問:四川的頁巖油頁巖氣資源極為豐富,對於四川發生地震的原因,網上甚至有傳言可能跟開採頁巖氣有關。您是如何認為的?

全睿嫻:我關注到了,有一些專家認為探勘和開採頁巖氣可能會造成一定的地震風險,我個人認為,確實存在一定的關聯性關係,但並非引發地震的主要原因。主要與四川的地形地貌有關,頁巖油頁巖氣等的過度開發只是一根導火索而已。

地球運作與汽車行駛相似,同樣需要石油和天然氣等物質的潤滑、減壓、防衝撞、防摩擦,保溫、隔熱等調節;需要固體物質作為支架,支撐整個地球平衡平穩地運作。通過回顧總結世界頁巖氣頁巖油開採史及其慣用的開採方法不難看到,因為頁巖油頁巖氣的過度開發利用從而導致山火、天氣異常,繼而引發洪水、泥石流、山體滑坡等。

在世界範圍內,一些利益集團為了短期和局部利益最大化,不惜以破壞地球為代價,以達到企業自身的期望值,給地球的生態平衡埋下了災難性的隱患,從而導致近年來全球性的種種災難頻頻發生。這個問題類似“皇帝的新裝”。很多人心照不宣卻避而不談,更別説主動去呼籲和制止這種可怕的破壞地球的行為。

問:有專家認為,滬定6.8級地震是一次預期的預震,其餘的小地震也是小預震,共同構成了預震震群。鮮水河地震區沒有發生主震,所以未來仍有可能發生系列強震的和大震,但該區域下次發生8級以上地震起碼要在50年以後。依照您的研究和分析,會是這樣的情況嗎?

全睿嫻:我認為,以上的説法過於絕對化,有違地球運作的規律。關於鮮水河斷裂帶的相關介紹已經很多,我不多作贅言。

我研究發現,地震的孕育及發生過程極其複雜,具有動態、運動、變化和發展等規律,要對破壞性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震級的預報及地震影響的預測,是一個異常複雜的問題。因此説,滬定下次發生8級以上地震起碼要在50年以後,這是缺乏科學依據的。

問:我們知道,您研究地震預測科學多年,不少案例見證了您的預測成果,為相關部門提供了資訊支撐與決策依據。您在地震研究中探索到哪些切實可行的方法和路徑?

全睿嫻:從1999年開始,我為了尋找地震的前兆現象除了看有關地震的資料,還看了不少偵探電視劇和小説,希望從中得到啟發,像偵探家一樣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尋找一切的可能。從天空的雲彩變幻、春夏秋冬的氣候,地形地貌,高山流水,河流、湖泊、大海的異常變化,到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重大事故的關注和記錄;從南到北,從中國乃至世界各國,收集到大量相關資訊,這為我尋找地震前兆現象和規律提供了依據。

天空中的雲彩儘管變化無窮,但蘊含著自身的規律和特徵。比如,雲出現的時機、方向、形狀、厚度、流動速度等,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與地球的運作規律,人類的生産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科學分析總結其中的規律,綜合各類觀察監測、大數據資訊等,在實踐中不斷印證,才能在地震預測方面開闢新路徑,實現新突破。

問:下一步,您的地震研究科學有怎樣的規劃和願景?

全睿嫻:地震預測預報涉及綜合交叉學科,需要整合利用氣象科技、天文、衛星監測、大數據分析、網路技術等,才能進一步提高地震預測的精確度。地震預測是一項關乎人民生命財産安全的公益性事業,單靠一個人或一個專業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我在研究中發現,許多地震預測,因受到監測點及缺乏氣象衛星數據等影響,無法做到時時跟蹤及數據匯總分析,導致難以鎖定準確的震中位置。因此,特別需要國家層面的主動作為和大力支援,包括加強頂層設計和出臺新的促進科學發展尤其是自然科學發展的政策,整合各科合適的人才成立地震預測攻關小組,保障地震預測研究攻關工作能早日走上正確的軌道,為地震的正確預測預報、破解世界性的難題,提供最基礎的保障。

總而言之:地震預測,任重道遠,防震減災,時不我待。我衷心希望能把所學的知識和一切研究成果,服務於國家的防災減災事業。希望和更多的專家學者、同道中人一起努力,打破定勢思維模式,跳出傳統理論陷阱,真正驚醒地震不可預測的夢話,早日攻克地震預測這一世界性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