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學,不是疾病發生之後再去診斷和治療,而是提前發現問題,讓醫療的重點前移。”9月5日—6日,中國中醫科學院張啟明教授在香山科學會議上表示,推進“以治病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轉變,需要從“疾病醫學”走向“健康醫學”。
張啟明教授在會上發言
“例如高血壓,生物醫學中,調節血壓的方式有神經調節、體液調節,在這個機制下研製出靶向藥物去治療。”張啟明教授解釋,健康醫學指導下的治療方式則有所不同,其關注的不是血壓高低,而是血壓的調節能力:“如果血壓不高,但是血壓的調節能力降低了,這就是中醫所説的‘未病’。經過一段調理,讓血壓調節能力提高,不發生高血壓,這就是‘治未病’。”
檢測人體功能態勢,該如何實現?生物醫學的檢測通常是特定條件下的短時間檢測,健康醫學的檢測則需要針對人體新陳代謝及其調節能力等快變數的檢測,通常是自然狀態下的長時程實時檢測,大型設備並不適用。
“除了大型設備,便攜、廉價的可穿戴設備也成為重要的檢測工具。”張啟明教授稱。可穿戴設備産業在中國發展迅速。電子科技大學教授陳東義指出,“可穿戴這一類産品,在中國是萬億産業,無論是産業鏈還是人才,在世界上都處於前列。”
通過一塊手錶,對人體的脈搏波、呼吸、體溫、步態等進行實時監測,進而反映中醫五藏的不同功能狀態,就可以實現對健康狀況的提前評估和針對性調整。“比如我們研究得出,心衰患者具有4個特徵,首先就是脈搏波先高後低,其次,體動越來越少,還有就是心率的變異性越來越小、心率越來越快。如果我們能夠發現規律,就可以借助西醫學的知識,提前進行預警。”張啟明教授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