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年焊接生涯,每天要用掉30到40公斤的焊絲,從業以來用掉的焊絲連起來可以繞地球一週,參與建設的工程遍佈大江南北……從門外漢到“金牌焊接師”,一路走來,中建鋼構四川有限公司焊接高級技師梁飛向我們展示了專注與勤奮的力量。
勤奮拼搏 從門外漢到專業能手
1971年,梁飛出生於重慶的一個農村家庭,父親也是中建的一名車間工人,子承父業的他在走出校門後,在1993年來到了中建,分配成了一名焊工。
從未接觸焊工作業的梁飛,在初入職時是當之無愧的門外漢。在進廠的第一天,他的師傅便給他上了一課。師傅向梁飛展示一把已經燒壞的氣割槍,告訴他,如果焊工操作不當,損壞工具事小,給人身安全帶來威脅事大。同時告誡他,在焊接任何一項工作時,需細緻並全力以赴,“不要有一天因為沒做好分內工作,而擔心工程出問題而做噩夢。”在師傅的反覆強調下,梁飛一直都將焊接基本功作為傳習的重中之重。
於是,入職伊始,梁飛每天天不亮就來到車間拿起焊槍練習,等別人上班時,他已經練習了一個多小時。別人為了省力氣大多選擇坐著焊,而他卻總是站著或者蹲著,只因為這樣能夠讓他在操作的時候更加靈活。
在他看來,焊接工作説起來簡單,實際情況卻比培訓室中更加複雜,除了勤於請教老師傅的經驗外,唯有苦練才是通往熟練的捷徑。
從事焊接工作,説不苦不累自然是騙人的。尤其在夏天,焊接工程周圍的溫度很高,火花四濺,腳下的鋼板燙的幾乎站不住腳。“我只是一名技工,給我辦公室我也坐不住。這一輩子只幹焊接一件事,一定要做到踏實、敬業。”也正是憑藉不服輸的工匠精神,這個樸實穩重的漢子從一個焊接“門外漢”迅速成長為“專業能手”並獲得國家政府特殊津貼獎。
迎難而上 攻克技術難題
從業27載,從南到北,許多城市的典型建築,都留下了梁飛的身影:中國單體鋼結構用量最大的建築——中央電視臺新臺址、西部最大航空樞紐——重慶江北機場T3航廈、中西部最大的博覽城——中國西部國際博覽城等一系列地標性建築都鐫刻著梁飛經手的焊縫。
職業生涯中,梁飛非常自豪的工作經歷還是在2006年的香港第一高樓環球貿易廣場項目時。由於香港投資方在項目中使用的是南韓的鋼板材料,當時的工人都從未接觸過這種材料,因此在超厚板焊接上屢次出現返工問題,而返工僅有一次機會。如若返修兩次,就會導致材料變脆,金相組織顆粒變大,可能産生鋼板材料脆斷的後果。但如果連一次返工的機會都沒有,焊接的鋼構件就會報廢,公司將損失慘重。“當時在接到公司調令去的時候,我心中就一個想法:一定要把它做好,不要讓別人看我們笑話!”到達項目地後,梁飛隨即帶著同事們集思廣益,通過搜尋書籍結合師傅傳授的經驗,成功攻克製作厚板焊接的返工難題,各項指標都符合工藝設計要求,讓當時的日本監理刮目相看,“中國人還是不笨,不是説我們做不好,只是在技術成熟的時候要走一點彎路,我們是完全可以勝任這個工作。”
除此之外,梁飛還在核心期刊發表過數篇專業論文。累計為企業貢獻了專利3項,技術革新8項,減本增效達400萬餘元,填補了國內相關技術的空白。
“作為一個新時代焊工遇到難題我們一定要想辦法解決,一定要迎難而上。”梁飛參與了二十多個地標性建築的建設,20余個參與作品榮獲中國建築行業工程品質最高獎“魯班獎”,榮獲了全國優秀焊工、全國技術能手等多項殊榮。
新時代焊工精神 燃燒自己,連接四方
作為一名行業老師傅,如今的梁飛除了紮根在一線崗位,培養新生代焊接工人也成為他的主要任務之一。
2015年“梁飛焊工技能大師工作室”經成都市政府授牌成立,他本著發揚“傳幫帶”精神,不遺餘力傳授焊接技藝培養了600余人,其所在的焊接班組還榮獲了2017年度“四川省工人先鋒號”。
在培養徒弟的過程中,梁飛會向他們傳授自己理解的“工匠精神”:“焊接這門技術很苦、很累,所以第一堂課就要教他們沉下心來。”撩開自己的衣袖,焊接造成的燙傷歷歷在目,同時,梁飛認為,做好焊接作業,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必不可少。“對待自己的作品,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
如今,梁飛參與建設的工程遍佈大江南北,回顧初心,他談到了曾參與的第一項大型工程——湖北漢川電廠,當時電廠建成後,發電容量支撐了整個江漢平原的照明電力,當地整個農村都不會停電了。“那時自己雖然還只是一個初出茅廬的年輕小夥子,但是覺得自己就像蠟燭一般,燃燒我自己,照亮其他。”梁飛認為新時代焊工也應如蠟燭一般:“焊條把自己燃燒了、熔掉了,貢獻自己,連接四方。”
匠心難育,貴在堅持,談及對新一代焊工應該具備的素質,梁飛如訴是:“就像我師傅告訴我的那樣,既選擇了焊工這一行,就要認認真真、踏踏實實做好,做出來的産品能讓自己、讓他人安心。”(謝川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