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脫貧攻堅工作的扶貧公益微電影《光明之路》6月20日正式開機。這部微電影,講述了主人公鄧達偉在貧困村村道和移民解困集中安置點的建設中,帶病夜以繼日的工作,連兒子的婚禮都未能參加,最後在公路建成之日,自己雙目失明被送往醫院。正是他這種忘我的犧牲,給村民們帶來了一條通往富裕的光明之路。本片著力反映了以扶貧開發局黨員領導幹部為代表的一批共産黨員,帶領鄉親們走上共同致富奔康的光輝事跡。據了解,該片取材于渠縣扶貧開發局局長張渠偉在脫貧攻堅工作中的先進事跡。
渠縣是四川省的人口大縣。窮,曾是渠縣的代名詞,這個四川省排名第二的平困縣曾經是遠近聞名的“稀飯縣”!2014年3月,張渠偉赴任渠縣扶貧和移民工作局局長。初來乍到,他第一時間翻出了縣裏的貧困資料,143802!這個觸目驚心的數字讓張渠偉嚇了一跳。只有10多名工作人員,怎麼脫貧?成了張渠偉成天思考的問題。“現在看來,是熬出來的,每天每夜不停地熬。”張渠偉説。
貧困戶口中“帳篷局長” 妻子口中的沙發“局長”
窮則思變,差則思勤。1600多個日日夜夜,沒有週末和節假日,張渠偉一心撲在脫貧攻堅第一線,始終踐行著“扶貧路上、絕不落下一戶一人”的錚錚誓言,總結出“九比九看”“鐵軍扶貧”“扶貧車間”“六個一社會扶貧”等扶貧模式。
“他每天的工作狀態就是,下鄉核實資訊,回來晚上在辦公室加班,不到淩晨2點過,幾乎不會休息。” 張渠偉的同事彭麗感慨到。這些年,渠縣光是需要處理的統計數據就有上百萬條,為了鼓勵大家,張渠偉並沒有自己回家,而是和同事們一起工作,“我知道累,但是責任在身,只有擼起袖子加油幹。”
6點起床下鄉,晚上10點從鄉下回來這成了張渠偉工作的常態。司機蔣曉健介紹,只要下鄉,都沒有回來的確切時間,有時到渠縣偏遠的農家,驅車100多公里,太遠了不能回家,只能帶帳篷,“晚上就住在帳篷裏。”很多貧困戶親切的稱他“帳篷”局長。
大山之中道路難行,張渠偉數次與死神擦肩而過;風雨裏在山間奔波一天,回到縣城的他並沒有回家,而是一頭扎進辦公室處理白天的資料,處理資料晚了,他就在辦公室的沙發上“貓”一晚,妻子略帶不滿的稱他為“沙發局長”。
貧困人口下降13萬 自己卻患上青光眼耳石症
全縣的精準識別貧困人口從2014年初的143802人,下降到2018年的6013人。這13萬人的脫貧是張渠偉貢獻了健康、智慧和熱血換來的。長年超負荷工作,他患上了“耳石症”“青光眼”,重度眩暈,幾致失明。
“視力左眼降至0.04,右眼降至0.6。立即辦理住院手續,接受手術治療。”醫生很快作出診斷。“沒時間住院啊,能不能利用藥物保守治療?”張渠偉懇求醫生多開點藥,單位還有一大攤事要忙。“再拖下去就會面臨失明的危險。”醫生勸道。聽到消息的家人也求他,張渠偉卻笑著説:“瞎了再説嘛,等‘摘帽’任務完成之後就去手術。”
於是,張渠偉帶著3個月的藥回到了單位上。“一手拿眼藥水,一手抓工作”,一晃到了該復查的日子。但工作一樁接一樁,實在走不開。他只能電話聯繫醫院,讓醫生根據口述的症狀幫忙寄回一批藥來。
“寧願眼睛失明,也要群眾脫貧。”張渠偉並沒有為身體的病痛而後悔,只是對自己的妻子有些內疚:“作為我的家屬,嫁給扶貧人你就要有犧牲的精神,對不起老婆,謝謝你。”
五年時間裏幫助脫貧133610人;在他倡議下引進的各類扶貧資本12億元;在他引導下,建成的特色種植基地16.8萬畝。這是張渠偉的成績單。
”紮下帳篷,紮下了根,簽上名字,就立下了軍令狀。沒有硝煙的戰場,你負了傷,泥濘的大山,你走出了路。山上的果實熟了,人們的心熱了。”這是2019年2月18日張渠偉在“感動中國2018年度人物”頒獎盛典上的頒獎詞。
對於自己“感動中國2018年度人物”,他心裏想的更多的卻是責任:“榮獲這份榮譽將激勵我更加紮實地工作、努力地拼搏,繼續堅持辦實事、做好事,確保貧困群眾脫真貧、真脫貧、不返貧,為渠縣在2020年與全市、全省、全國同步實現全面小康做出貢獻。”(侯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