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在宜賓市高縣“蜀南桑海·鄉村振興”示範區核心區高縣嘉樂鎮人民村的建設場地內,工人正對核心區路面進行清理油化、環湖綠道沿線進行綠化、對新建的大蠶養殖工廠進行搭建,現場一片忙碌。
圖為成片桑園。
高縣是中國蠶桑之鄉,擁有蠶桑種植面積20多萬畝。位於蠶桑核心區的嘉樂鎮人民村,是一直以來的“老蠶區”,村裏5871畝的耕地就有4325畝桑園,蠶桑已成為當地村民脫貧增收的支柱産業。近年來,嘉樂鎮利用鄉村振興示範區建設契機,大力發展蠶桑産業,通過配套建設小蠶共育工廠、大蠶養殖工廠,延伸蠶桑産業鏈,充分挖掘蠶桑衍生文化,推動蠶桑産業高品質發展,促進群眾增收。
在高縣嘉樂鎮人民村的小蠶共育室裏,一片忙碌景象,工人們正細心給小蠶喂食桑葉。當天,村民鐘付金早早來到共育室裏,詢問蠶種的發放時間。2018年,鐘付金依靠養蠶如期實現脫貧,談及小蠶共育的優勢,鐘付金打開了話匣子。
“在這裡育的蠶子,我們拿去了要好養點,自己養的成活率就沒那麼高。” 由於蠶種孵化需要特定的溫度和濕度,對環境消毒要求較高,村民自行在家育蠶, 小蠶孵化率和成活率較低,也容易發生蠶病,影響養蠶效益。
蠶繭文創。
2019年3月,村集體公司出資建設了人民村小蠶共育工廠,佔地3畝,建築面積680平米,並配備了專業的設備設施,工廠年共育能力達6000張。養蠶能手周松將其承包下來,集中為村民飼養1-3齡期的家蠶幼蟲,不僅提高了飼養效率,還有效預防了蠶病,為蠶農增産增收提供了保障。
村民鐘付金給我們算了這樣一筆賬,“共育後的每一張蠶紙,蠶繭産量能達到55公斤左右,能賣到1600元到1700元;如果自己養就只有42公斤的樣子,只能賣到1200元到1300元。”相比之下,參與了小蠶共育的單産可提高10多公斤。共育室將育成後的小蠶按季分發給蠶農,拿回家後只需精心餵養20天左右就可上蔟結繭,也為養蠶戶節約了大量的時間。
據悉,今年共育室共育種3100張,預計蠶繭産值將達到500萬元左右。同時還吸納了周邊剩餘貧困勞動力就近務工。共育室承包人周松介紹,在人手不夠的時候,就會請周邊安置點裏的人來幫忙,共育期間大概可以幹四五十天活路,每個工人也有七八千元的收入。
“我住在這安置點的,一分鐘就到了,一天可以找一百多塊錢,還是可以。”村民周心廷開心地説。
如今,全村99戶貧困戶絕大多數都靠養蠶如期實現脫貧。為了進一步發展好蠶桑産業,強化“造血”功能,鞏固脫貧成效,該村還積極探索延伸蠶桑産業鏈,繼續在蠶桑上做文章。
圖為桑枝食用菌。
該村黨支部書記袁洪弟介紹,目前該村已開發有桑枝食用菌、桑菌健康飲等蠶桑衍生産業,蠶桑綜合利用迴圈産業園建設已完成産業園選址、徵地和平場,一期廠房建設項目已完成基礎,正在搭建廠房主體建設。未來還將引進桑枝纖維生産、生物質燃料和桑枝重組木生産線等項目,預計桑枝利用量,將達到5萬噸/年,産值將達到1億元以上,真正讓桑樹利用價值和經濟效益實現了最大化,進一步提高農戶收益。
今年4月,在該村風景優美的天蠶湖湖畔,“桑海大酒店項目”破土動工,現已完成主體建設進入到內外墻裝修階段,這也是該村大膽探索蠶桑農旅融合的縮影。
“酒店主要以蠶桑文化為主題,原滋原味按鄉村風格進行打造,同時依託天蠶湖資源,發展垂釣、遊船等休閒項目。” 該酒店負責人羅文化介紹,酒店的人員招聘主要以附近安置房裏年輕化的人員為主,對他們進行培訓上崗,預計國慶節前後,該酒店將正式對外營業,屆時將吸納周邊近30人就業。同時,該鎮在人民村在謀劃打造蠶桑文化廣場和“絲路風情文化街”,積極探索以蠶桑為載體的文創衍生産品--繭畫,下一步還將修建蠶桑創意文化館,建設教學基地和蠶桑文化體驗基地,集中展示蠶桑特色文化,增強遊客遊覽、觀賞的體驗度。通過農文旅三産融合,帶動周邊村民致富增收,實現可持續發展。
目前,人民村依託蠶桑産業,積極培育新業態,鄉村“造血”功能進一步加強,2019年,核心區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2.5萬元,集體經濟收入超50萬元。在脫貧攻堅“收官之年”,交上了一份讓人民滿意的“答卷”。(高煥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