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雨城,陽光無限明媚。時下的雨城柏香村,藍天白雲之下,周公河緩緩流過,村道兩旁綠樹成蔭,路邊上,鮮花競相開放,儼然一幅恬淡愜意的山水田園畫卷。為了精心打造“鄉村旅遊”這塊金字招牌,柏香村堅持走以鄉村旅遊帶動農民脫貧致富路子,依託良好的生態資源優勢,全力推進鄉村旅遊發展,不僅拓寬了群眾增收渠道,而且提高了農民就業率,把“風景”變成了“産業”、將“美麗”轉化成了“生産力”。
幾年前,還在外地務工的雅安市雨城區柏香村村民施洪香,從沒想過自己能開一個“文藝范兒”十足的“知青老家”農家樂,那時,在她看來,農家樂無非就是供大家吃飯的地方。“以前嘛,一家人也只能靠種地維持生計,掙不到好多,我就出去打工嘛,一年忙到頭,收入和支出剛好持平,也就是夠糊口的。” 施洪香告訴我們,“我也沒得啥子技術,除了種地就是打工,還能有其他選擇嗎?”
2018年,施洪香結束外出務工的生涯,回到村裏,專心帶起了孫子,此時,收入又成了困擾她的一大難題。
為了從根本上解決柏香村群眾收入低的難題,駐村第一書記魏華剛開始動起了腦筋,經過魏華剛等人調研分析,確定了利用柏香村的優勢資源,依託村裏廣闊的山地和林地資源,發展鄉村旅遊,以“詩意柏香”為主題打造柏香村,讓村民真正獲利受益,讓柏香村面貌真正提升變化。於是,以施洪香家房屋為基礎的農家樂“知青老家”誕生了,這棟吊腳樓風格的建築,為了配合鄉村旅遊的建設,周圍的籬笆被噴塗上了彩繪,就連碎磚爛瓦、枯樹斷枝,都被改造成了獨具匠心的鄉村景觀。其屋內,還打造了“農耕文化陳列室”,進入室內,迎面的墻上挂著毛主席像,旁邊古樸的大方桌上並排放著馬燈、煤油燈等,屋子裏還擺放著種地用的耬、打場曬糧用的杈,還有轱轆、籠屜等,各種農耕用具一應俱全,帶你追憶傳統的農耕歷史風貌和生活形態。
現在,施洪香的農家樂慢慢步入正軌,接待的遊客也是越來越多,再加上她以“知青”為品牌推出的“知青泡菜”,讓遊客遊玩之餘,還能帶上柏香村的旅遊特産回家,真是美了遊客,富了村民,“我以前打工就兩千塊錢一個月,現在收入那是翻了一倍哦。”她説,“雖然我沒得啥子文化,但是我也知道現在的生活比以前好多了,好多顧客來都用微信和支付寶,我也學會用微信了,還時不時的在朋友圈曬一下農家樂和特色菜。”
村民變“富民”,這棟吊腳樓風格的建築成了柏香村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一去不復返,旅遊産業的發展也在悄然改變著村民們的生活方式。
“柏香村流傳的歷史故事不少,我們把口頭流傳的故事,變成實實在在的景點,既能完善柏香村的旅遊形態,又能突出柏香村的特色。”柏香村第一書記魏華剛説。
群山環繞、鳥語花香是雨城生態鄉村的標配,柏香村村民認識到,要吸引人,就要挖掘出根植于本土的文化,打造有故事的鄉村,讓當地旅遊多一份特色。圍繞這份“詩意”,魏華剛等人結合當地的傳説,在柏香村打造了迎送客牌坊、棲鳳園、皇后亭、舍得園、聽水亭、歸心園、雙龍亭、雙龍潭等10余個景觀點,並根據柏香村文化,為柏香村創作了宣傳歌曲《我在柏香等你》《美麗柏香》《雨城柏香》。
“以前的柏香村,晴天出門一身灰,雨天出門兩腳泥,就是一個藏在深山中的‘窮窩窩、爛溝溝’。如果不是搞鄉村旅遊,我們村根本不會有現在的發展。”村民李桃紅感嘆道。如今的柏香村,房舍錯落有致,遊步道上游人如織。茂林修竹、小橋流水、亭臺樓閣,以及不時從屋後升起的縷縷炊煙,將整個村莊裝扮得像一個令人嚮往的山水田園。
聽説,現在柏香村每個組都通了公路,並且已經形成了環線,上山和下山形成一個通道。柏香村離雅安周公山溫泉不到5公里,也是前往望魚古鎮、海子山景區的重要節點,周邊旅遊的發展壯大,也不斷激發著村民返鄉創業的熱情。柏香村通過2年努力,實現遊客達4500人次,帶動各産業獲利6000—10萬元不等,竹産業超85萬元,確保無戶返貧。現在的柏香村已經創建為雅安市級文明村;成為四川農業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青馬工程”實踐基地和雨城區青少年實踐基地。先後完成皇后亭等10余個景點打造、挖掘整理21個民間文化故事;建成農耕文化陳列室,打造 “知青老家”餐飲示範點;推出10余種旅遊紀念品,目前,柏香村正在努力推動脫貧攻堅的收官工作,“在未來,柏香村還要創建‘省級文明村’和‘AA級鄉村旅遊風景區’。”第一書記魏華剛堅定的説。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證明,將鄉村旅遊和脫貧攻堅有機融合,堅定不移走“鄉村旅遊+扶貧”這條綠色發展道路,不僅讓柏香村更多的貧困群眾享受到了鄉村旅遊跨越發展的紅利,更為高品質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鄉村振興注入了不竭動力。(付逸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