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進儀隴縣金城鎮金印村,四通八達的水泥路伸向家家戶戶。在3號聚居點,土地掛鉤項目專幹莫文林正和村民交流新居的基礎配套設施建設進展情況。
“莫書記為金印村奉獻了一輩子,是我們的好書記。”莫書記便是莫文林。1993年11月,他擔任金印村黨支部書記,直到今年4月退職。今年7月,莫文林再次榮獲儀隴縣優秀共産黨員稱號。
莫私心憑良心 心繫群眾一輩子
“莫書記,吃飯了沒有?”“莫書記,你走哪去?”在金印村,只要遇見莫文林,大家都會親切地與他打招呼,即便他現在已不再是村黨支部書記。
“當了一輩子村幹部,我覺得最大的成就就是得到老百姓的認可。”莫文林説。
1968年6月,初中畢業的莫文林在當地是名副其實的“文化人”,能説會寫會算賬。次年,在當時村黨支部書記的推薦下,莫文林來到大隊農機站工作。“當時主要負責操作打米機、磨面機等農機設備,同時兼任站裏的會計。”1973年10月,莫文林被推選為金印村副主任。
“我是鄉親們看著長大的,大家都相信我。”莫文林説,在村民的支援和推選下,他從村副主任到村主任,1993年,再被推選為村黨支部書記,一直到今年4月退職。從初出茅廬的青年,到年近古稀的老人,一路走來,莫文林見證了金印村日新月異的變化,腳步遍佈村裏的每一條路、每一座橋。
47年來,莫文林憑什麼深得鄉親們的信任?“莫私心、憑良心。”莫文林説,村幹部做的工作都是簡單樸素的,只要心繫群眾,一心為民,就一定能當個好幹部。
抓基礎興産業 村子日新月異
要致富,先修路。對於這句俗語,莫文林堅信不疑。“山高溝深,道路泥濘,肩挑背扛,出行極其不便。”2011年,莫文林帶領村委班子,挨家挨戶走訪做工作,召開群眾大會動員號召,著手修建村、組公路。“那一年,全村水泥路達到6.9公里。”走在平坦乾淨的通村公路上,村民們心裏樂開了花。
道路通,産業興。隨著村子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莫文林又開始組織招引業主,發動村民流轉土地,發展産業。“光靠種莊稼,脫不了貧,更致不了富。”憑藉便捷的交通和緊鄰當時縣城駐地的優勢,該村成功招引了一個又一個業主。
産業興,村民富。“家門口就能夠掙錢,還能顧家。這比背井離鄉的打工生活好得多。”脫貧戶黃映友夫妻倆常年在村裏的藤椒産業園務工,家裏還養殖了雞、鴨、牛、羊等家禽牲畜,一年收入2萬餘元。“現在日子越過越好,家庭幸福和睦。”
如今,金印村成了遠近聞名的幸福村,基層設施更加完善:新建了村組道路、石河堰、蓄水池、人畜飲水工程等;95%的群眾用上清潔衛生的自來水;流轉450余畝土地,招引11家業主,發展水産、種植養殖、農家樂等産業,帶動全村每人平均年增收400元。
轉民風樹新風 培育文明鄉風
好光景還要好風氣。“一個村子,民風不行、村風不好,辦不成大事。”如何轉民風、樹新風,莫文林認為:首先要從黨員幹部抓起,黨員幹部帶好頭,村民才有學習的示範榜樣。
莫文林定期或不定期組織黨員幹部學習,增強黨性觀念,提高黨員覺悟。“黨員不僅是一種身份,更是一種示範引領。”擁有36年黨齡的莫文林時刻嚴格要求自己,處處以身作則。“在脫貧攻堅中,我家7姊妹,沒有一個因為我評上貧困戶、低保戶的。”莫文林拍著胸脯説。
在班子建設上,莫文林認為,互不通氣,爭權奪利,這些是大忌。因此,村裏大事小事,都要商量著來,都要問問幹部同不同意、問問村民願意不願意。“莫書記和幹部們凡事都問心無愧,以身作則,我們哪還能耍賴皮、找麻煩嘛。”村民們笑著説。
在莫文林的帶領下,金印村先後獲得四川省脫貧攻堅“四好村”、南充市精神文明先進村等各級嘉獎十余次。如今,69歲的莫文林發揮餘熱,當起了該村的土地掛鉤項目專幹。(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