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肺炎16個應急科研攻關項目成效初顯
來源:科技日報 時間:2020-02-05 10:00:29 編輯:陳姝悅
2月4日,國家衛生健康委舉行新聞發佈會。會議主題聚焦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重症患者醫療救治,同時科研攻關方面也傳來好消息。
目前,全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確診病例病死率為2.1%,較疫情初期的2.3%略有下降。根據對死亡病例的分析,男性為主佔2/3,女性佔1/3,並且是高齡為主,逾八成為60歲以上的老年人,75%以上是有一種或一種以上的基礎疾病。
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副局長焦雅輝表示,目前大多數還是輕型的病例,所以不必産生恐慌。
數字的背後離不開緊鑼密鼓的科研攻關。前不久,科技部會同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展改革委等12個部門和單位成立科研攻關組,並且成立了以鐘南山院士為組長,14位院士專家共同組成的科研專家隊伍。目前,應急科研攻關進展如何?
“我們啟動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科技應對3批共計16個應急攻關項目,重點圍繞病毒溯源、藥物研發、疫苗研發、檢測試劑以及試驗動物模型進行部署。”科技部生物中心副主任孫燕榮説,前期科研工作取得一定進展。比如,在病原學研究方面,實現短時間內快速地分離和鑒定新型冠狀病毒,並且實現了全基因組測序,最快時間向國際社會共用。
不僅如此,在診斷技術和産品方面,推動和研發的核酸診斷試劑已全面投入應用,正在積極推動研發免疫學等快速診斷産品;在藥物研究方面,初步遴選了部分具有潛在抗新型冠狀病毒作用的藥物,正加緊推進進一步的療效驗證。
至於疫苗研發情況,孫燕榮坦言,因為是一種新型的冠狀病毒,為了提高成功率,正在並行推進多個技術,以便能夠早日實現疫苗研發成功。
隨著疫情發展,抗疫藥物的研發情況備受公眾關注,這也是科研攻關的5個重點方向之一。除了最近走紅網路的熱門藥物——瑞德西韋,科技攻關是否發現了其他有臨床醫療價值的藥物?
在回答科技日報記者提問時,孫燕榮坦陳,在藥物研發方面,主要將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作為應急科研攻關的重中之重,充分利用現有已具備的研究基礎,最重要的是在已經上市的和正在開展臨床試驗的藥物中進行系統化、大規模地篩選。
“藥物篩選之後有待臨床進一步驗證,也就是説,我們必須要在確保安全性的前提下來確定藥物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的有效性。”孫燕榮介紹,目前,在推進過程中取得了一系列成績,除了瑞德西韋,還發現了磷酸氯喹、法匹拉韋,以及中成藥中一批具有抗病毒活性的上市藥物。比如已上市的抗瘧藥磷酸氯喹,在體外研究中展示出了非常好的抗新型冠狀病毒的活性。臨床試驗初步顯示,磷酸氯喹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具有一定療效,尚待進一步系統研究。
針對備受熱議的瑞德西韋,孫燕榮回應説,這是一個在國外已經應用於治療埃博拉病毒感染的藥物,目前在國外還沒有完成全部的臨床試驗,國內相關科研單位在體外的病毒篩選過程中展示出來了很好的體外活性。日前,國家藥監局已通知申請單位中日友好醫院和中國醫學科學院可以開展臨床試驗。
這兩天,一篇題為《一線醫生疾呼:儘快用CT代替核酸檢測,作為新型肺炎確診標準》的文章火了。疫情當前,核酸檢測作為確診新型肺炎的主要手段被打上了問號。那麼,核酸和CT檢測哪個更靠譜?
國家醫療專家組成員、北京地壇醫院感染性疾病診療與研究中心首席專家李興旺表示,CT影像學檢查作為診斷標準,在幾版診療方案中一直存在,比如診斷要有流行病學史、臨床表現、影像學的肺炎表現。李興旺解釋説,作為一種疾病的診斷,尤其是傳染病,最終的確定診斷還是需要靠病原學,比如核酸,我們拿到陽性結果才能確定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的病人。當然,影像學也有典型的或其他表現。
從目前了解的資訊來看,李興旺認為“核酸檢測方法還是比較敏感”,但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比如採取標本的規範化程度、採取標本的時間,還有實驗室檢測手段的問題,“有一段時間沒有完全用核酸檢測試驗,就是因為有質控等問題”。
“實際上這個病更多是在肺炎上的表現,所以我們也提示醫生和護士,要規範採取標本。”李興旺説,我們看到越是危重病人所謂的診斷率高,就是因為能夠採集到肺泡灌洗液,但是一般人無法都去採集。而對於普通病人,更多的是取深部痰做檢測,這樣可能會進一步提高檢測陽性率。(劉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