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 > 科技動態 > 正文


成都鐘南山院士創新工作站:3000米海拔上的科技戰“疫”

來源:成都日報    時間:2020-03-06 11:27:46    編輯:田佳平


  1月24日,大年三十,面對疫情,李國平取消團年計劃,退掉機票,從早到晚在實驗室裏與病毒“較量”;

  1月30日,大年初六,應急科研攻關項目立項成功,他們加班加點篩選抗新型冠狀病毒中醫藥,增強疫情防控能力;

  2月10日,李國平隨團隊“出征”,馳援道孚,一場雪域高原戰“疫”就這樣開始了……

  戰“疫”的特殊3天,延伸的是李國平“連軸轉”的1個多月;而在李國平的背後,無數個“李國平們”在實驗室裏、在病房中、在顯微鏡下,用科技賦能戰“疫”,帶來勝利的曙光。

  1月24日 市三醫院

  退掉機票 待在實驗室

  
1月24日,大年三十,青羊區青龍街,行人寥寥,車輛稀疏。但坐落於此的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依然忙碌著,醫院裏科研人員腳步匆匆,進行著一個又一個科研方案的緊張論證工作。

  此次疫情牽動人心,新型冠狀病毒的溯源和致病機制尚不明確,也沒有針對這種病毒的特效藥。當醫務人員奮鬥在救治患者的病床旁時,在看不見的“戰場”中,科研人員也在爭分奪秒地研究病毒的致病機制,為摸索高效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據。

  當時,對新型冠狀病毒的防護與治療基本上都是在傳統經驗基礎上摸索前進,於是探尋新冠病毒是怎樣導致機體致病的機理,尋求有效藥物治療就顯得十分重要。“中醫藥博大精深,對於許多疾病的治療都有著確切的療效。因此,我們就想有沒有什麼中藥會有效防治新型冠狀病毒?”為了給新型冠狀病毒的防控提供理論及技術支撐,成都市呼吸健康研究所副所長、成都鐘南山院士創新工作站負責人李國平取消原本準備去上海和家人團年的計劃,退掉機票,留在成都,此時他們已在實驗室裏與病毒連續“較量”了好幾天。

  非常時期,呼吸健康研究所實驗室6名專職人員在接到通知後都毫不猶豫地立即返回工作崗位,不分晝夜地團結協作、收集整理相關數據,攻克ACE2細胞受體的生物資訊學分析。

  收集整理相關大數據、分析對比不同人群特徵……在這個萬家團圓的日子裏,李國平從上午8點到晚上10點一直待在實驗室裏,通過一個個數據的對比,他的電腦上出現了一個個病毒研究大數據模型……“作為科研人員,非常時期就是要堅守崗位,為疫情防控盡一分力。”他説。

  1月30日 市三醫院

  與時間賽跑 攻克病毒基礎研究

  
1月30日,大年初六,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住院部大樓,李國平正在辦公室進行新冠肺炎的研究分析。“發病機制不明確,我們通過生物資訊學的方法,以分析靶點為核心,從而解釋臨床表現。”李國平説,面對越來越嚴峻的疫情,他們春節期間基本沒有休息,一直在加班加點進行科學研究。

  同樣在這一天,市科技局專題研究科技支撐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應急工作,將對首批8個應急科技攻關項目立項支援280萬元,加快推動疫情防控新技術、新方法、新産品、新裝備的技術研發和成果應用。依託我市鐘南山院士創新工作站,啟動的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細胞受體多組學研究及網路藥理學篩選抗新型冠狀病毒中醫藥研究成為我市8個科技攻關項目之一,一場與時間賽跑的科技戰“疫”就這樣按下了“快進鍵”。

  “我們實驗室主要圍繞病毒發病機制以及藥物篩選進行研究,探索並驗證新型冠狀病毒介導ACE2的發病機制。”李國平説,ACE2作為受體就像病毒進入人體氣道的“大門”,研究這個門是如何“開”的,對於防止感染具有重要意義。“ACE2的高表達,導致病毒更容易進入細胞內並調控病毒的複製,ACE2可以作為防控病毒重要的靶點。”

  “如何依託新型冠狀病毒介導ACE2的發病機制,篩選抗新型冠狀病毒中醫藥,增強新冠肺炎的防控能力?”這是以李國平為首的專家團隊一直思考的問題。

  他們將ACE2蛋白作為潛在靶點,篩選涵蓋了健康志願者、COPD患者和哮喘患者、吸煙個體等人群的中藥數據庫,分析由肺組織、支氣管肺泡灌洗、支氣管上皮細胞、小氣道上皮細胞以及SARS感染的細胞組成的樣本,找出候選中醫藥,並分離出有效單體成分。再利用網路藥理學,分析候選中醫藥對ACE2作用的可能機制及參與的信號通路。

  “通過基因分析平臺的篩選,我們還發現柴胡、川牛膝、葛花、葛根、萱草根這幾種中醫藥可以作用於病毒進入人體的關鍵靶點(ACE2)。”他説,“中醫藥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治中可以發揮更大作用。”

  2月10日 甘孜州道孚縣

  馳援道孚 雪域高原戰“疫”

  
甘孜州道孚縣海拔近3500米,近來溫度更是低至-10℃。2月10日,李國平臨危受命隨援藏醫務人員一起“出征”,趕赴甘孜州道孚縣人民醫院開展疫情防控指導工作。高原上氣候寒冷,天氣多變,道路崎嶇,經過8個多小時的路途輾轉,剛到目的地的他便直奔疫情防控指揮部開始了具體工作的接手。

  引導華西甘孜醫院、道孚縣醫院採取三級查房制度,醫生必須熟悉病人的相關情況,對病情變化能夠準確判斷進行處理;結合此次新冠肺炎的臨床特徵,包括影像學的特徵和實驗室檢查結果,針對每一個病人,研究出精準的治療方案,在不同的階段“對症下藥”……李國平的工作從抵達藏區的第一天開始便滿滿噹噹。

  “疫情的防控同樣應該具有個性,才能打出最有利的阻擊戰。”李國平介紹説,在專家組的通力合作之下,已針對道孚出現的疫情特徵,首次提出了省內的臨床確診方案,目前已被相關部門所採納。

  3天的時間裏,專家組緊急針對救治中存在的問題並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制定了收診、診斷、轉診等諸多相關的流程、標準,同時根據每個患者病情給出了患者救治的指導意見。經過專家組的努力,當地收診的新冠肺炎輕型、普通型患者轉重型的幾率明顯下降,部分重型患者經合理治療後轉為普通型,目前無一例患者死亡,同時多名患者已經康復出院。

  按省衛健委工作安排,專家組5天的指導任務完成後即可返回成都。然而,面對道孚當地目前仍較為嚴峻的防控任務,李國平和其他專家一樣主動選擇了留下。“所有的艱苦條件可以被我們克服,防控難題肯定也能被我們解決。”李國平説。

  在援藏的同時,李國平依然在推進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細胞受體多組學研究及網路藥理學篩選抗新型冠狀病毒中醫藥研究,“兩條線”同時戰“疫”。“在沒有診療的時候,就會在網上繼續篩選中醫藥數據庫,分析樣本特徵,驗證中醫藥防控效果。”他介紹,下一步,計劃收集肺組織、全血用於轉錄組測序和單細胞測序、肺泡灌洗液和血清用於細胞因子檢測,進一步驗證生物資訊學分析的結果,並有可能更深入了解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潛在機制。(宋妍妍)

∥ 專題活動

微信掃碼
網頁右上角按鈕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