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 > 科技動態 > 正文


首個世界工程日來了 讓工程助力全球可持續發展

來源:科技日報    時間:2020-03-05 09:48:23    編輯:陳姝悅


  小到電腦晶片,大到三峽大壩;近到衣食住行,遠至探索宇宙,每一件都與工程息息相關。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科技人員和工程師用科學探索世界、通過工程實踐為人類帶來福祉。
 
  2020年3月4日,是首個“促進可持續發展—世界工程日”。業內人士指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這一國際日既是要彰顯工程師對當今世界的貢獻,更是期望“世界工程日”推動工程解決全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加速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
 
  “縱觀世界近代史,任何國家的強盛都與工業化緊密相關,成功的工業化都是與成功的工程發展分不開的。中國有悠久的工程傳統,都江堰、大運河等都是我國古代工程的輝煌成果。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程領域更是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中國科協榮譽委員、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主席龔克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説。龔克是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成立50多年來出任主席的第一個中國人,亦是設立“世界工程日”的重要提議者和推動者。
 
  龔克表示:“‘世界工程日’的意義在於促成兩股推動力,一方面推動全社會認識工程對於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作用,全方位支援工程發展尤其是工程能力提升;另一方面推動工程界增強責任感,認識到自身存在的問題並努力推動工程自身轉型發展,這兩股力量合在一起來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
 
  中國工程界在推動工程全球化的路上已經做了多年的努力。2016年,中國科協代表中國正式加入《華盛頓協議》,實現了工程專業本科教育的國際互認。中國科協和中國工程院亦是“世界工程日”的重要推動者。“中國科協還將繼續聯合有關部門致力於工程師資格的國際互認,幫助我國工程師‘走出去’在海外執業,助力‘一帶一路’建設,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中國科協國際聯絡部部長劉陽介紹説。
 
  龔克認為,當下工程發展尚有很多困難與不足,突出表現為:可持續發展的意識、知識和能力不足,尚未形成相應的“通識”;多學科跨領域合作的意識、知識和能力不足,尚未擺脫專業壁壘和禁錮;有效運用資訊技術的知識、能力不足,不能很好適應數字化網路化智慧化需要;工程技術倫理的教育、規範和管理亟待加強。“這些問題不只困擾中國,也存在於全球工程領域。”
 
  儘管多年推進拓寬專業和學科,中國仍然是世界上工程專業與學科劃分最細的國家。在當前全球化不可逆轉、跨界融合已成大勢,新技術、新學科頻出,特別是資訊化席捲全球的態勢下,如何突破專業學科和行業的壁壘,成為中國工程能力提升面臨的突出問題。
 
  龔克強調,工程直接影響生活和環境,工程師的工程實踐對於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工程師不僅要具備科技專業知識,還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人文關懷。
 
  面臨嚴峻的可持續發展挑戰,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首倡設立“世界工程日”,得到中國科協、中國工程院和80多個國家和區域工程組織的積極支援,中國和奈米比亞聯合40多個國家在教科文組織執委會上提案,最終在去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0屆全體會議上一致通過將3月4日確定為世界工程日,這一天正是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的生日。(李艷)

∥ 專題活動

微信掃碼
網頁右上角按鈕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