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成都2月14日電 題:“脫貧攻堅戰一定能夠打好打贏”——記習近平總書記看望四川涼山地區群眾並主持召開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座談會
新華社記者霍小光 人民日報記者杜尚澤
透過飛機舷窗,綿延起伏的大涼山盡收眼底。祖國西南這片熱土,曾閃耀長征的精神火把,曾實現“一步跨千年”的社會變遷。如今,在新時代脫貧攻堅戰中,正經歷著翻天覆地的歷史性變革。
到涼山來,了卻了習近平總書記的一樁心願:
一年前,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四川代表團審議,習近平總書記向來自涼山州的代表了解彝區脫貧攻堅進展情況。總書記説,全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我絕大多數去過了,還沒有走到的呂梁和涼山會儘快去。
那之後不久,2017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深入到山西呂梁山區考察調研。
山高路遠,千里迢迢。這一次,習近平總書記特意把涼山之行安排在黨的十九大之後、春節前夕,既作為考察脫貧攻堅的第一站,又作為春節慰問的重要活動。從西昌出發前往大涼山腹地,乘車往返4個多小時,走到最貧困的地方。總書記用腳步踐行走遍全國所有深度貧困地區的承諾。
風雨兼程,人民至上。考察期間,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座談會,為打贏深度貧困地區脫貧堅中之堅的硬仗把脈定向,強調提高脫貧品質,聚焦深貧地區,扎紮實實把脫貧攻堅戰推向前進。
“我一直牽掛著彝族群眾”
入冬以來,涼山地區連續降雪,氣溫驟低,高山上的樹木挂滿晶瑩的霧凇。
2月11日清晨,習近平總書記乘坐的車輛沿著307省道向大涼山駛去。70多公里的盤山公路,坡陡彎急,車行近2個小時。
一路上,習近平總書記向四川省負責同志詳細了解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和脫貧攻堅的情況。
翻過一座海拔3200米的山峰,汽車駛離省道,沿著蜿蜒崎嶇的山間小路,開進大山深處,駛向昭覺縣三岔河鄉三河村。這段幾公里的山路,習近平總書記乘坐的車輛顛簸搖晃了20多分鐘。
三河村,典型的彝族村落。地處海拔2500米的山梁之上。家家戶戶的院墻和房屋都用泥土壘成,一道道裂縫讓人揪心。唯有去年才鋪好的一條石板路,讓人覺得是村裏唯一結實的設施。
習近平總書記步行走進村子,沿著一段上坡路,深一腳淺一腳地來到一戶人家。
習近平總書記彎腰,經過低矮的院門。
院門,就是在土墻上開的一個門洞,一根木頭擔在兩個立柱上作為過梁,門扇由幾塊木板拼接而成。
主人吉好也求和妻子馬海子呷都不到40歲。他們帶著4個孩子,笑逐顏開地迎了上來。孩子們雀躍著,齊聲向習爺爺問好。
習近平總書記撫摸著孩子們可愛的小臉蛋,問他們幾歲了,叫什麼名字。孩子們用普通話一一作答。
習近平總書記察看了院子裏的雞籠、豬舍。仔細閱看挂在門口的貧困戶幫扶聯繫卡,了解一家人的基本情況、致貧原因、發展需求和幫扶措施。
屋裏的陳設非常簡陋,墻面地面裸露著黃土。當地的土坯房沒有窗戶,儘管房頂上垂下兩盞白熾燈,仍難以照亮整個房間。
地面上的火塘裏,燒著幾塊木柴,既用來取暖,也可架鍋煮飯。當地政府免費提供了彩條布,覆在屋頂和墻面上擋風禦寒。儘管如此,這個季節在屋裏穿著棉衣仍感覺到寒氣襲人。
習近平總書記關切地掀開床褥、摸摸被子,看看夠不夠厚實。抬頭看見挂在房樑上的臘肉,詢問家裏的吃穿怎麼樣。
吉好也求給總書記算起了自家的收入賬:這幾年,享受精準扶貧政策,他用村裏無息的産業週轉金,購買了2頭品種優良的西門塔爾牛、1頭能繁母豬,還種植了馬鈴薯和花椒,加上自己到西藏昌都做架線工,去年全家每人平均收入4300多元。
“今年,村子要易地搬遷,自己出1萬元,就能住上100平方米的新房。我們很快就可以脫貧了。”吉好也求的話裏充滿了希望。
得知吉好也求10歲的女兒吉好有果喜歡唱歌,習近平總書記問她:“要不要唱一首啊?”小姑娘爽快地回答:“要!”話音剛落就唱起在學校學的《國旗國旗真美麗》。
“國旗國旗真美麗,金星金星照大地,我願變朵小紅雲,飛上藍天親親您。”純真的歌聲打動了在場的人們。習近平總書記帶頭鼓掌,稱讚她唱得好,發音很準。
習近平總書記對吉好也求一家人説,我一直牽掛著彝族群眾,看著你們生活一天一天好起來,很高興,希望孩子們都能過上幸福生活。
“來,給我們照張相。”臨別時,習近平總書記主動提出同吉好也求一家人合影留念,並囑咐工作人員,一定要記得把照片送給他們。
“讓人民群眾脫貧致富是共産黨人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標”
豐沛的水電、風電、太陽能資源,優良的種植養殖條件,獨具特色的旅遊文化……涼山,自然條件得天獨厚,本該是一片富饒之地。
為什麼這裡的彝族群眾生活仍舊貧困?這裡的脫貧工作該如何精準施策?
習近平總書記一路走一路看,向當地幹部群眾問需問計。
上世紀50年代,涼山州實行民主改革,世居在這裡的彝族群眾,從奴隸社會一步跨入社會主義社會,成為“直過民族”。
住房、道路、産業等看得見的貧困,與思想觀念、內生動力等看不見的貧困,交織疊加,相互影響。
圍坐在村民節列俄阿木家的火塘邊,習近平總書記同這家人,還有村民代表、駐村扶貧工作隊員用拉家常的方式,召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小型座談會。
女主人節列俄阿木的丈夫幾年前因車禍不幸去世。她自己長期在外,一雙兒女由奶奶照顧。
見到習近平總書記,老奶奶熱淚縱橫,激動地説:“今天見到您,我就像做夢一樣。以前家裏很困難,在黨和政府的幫助下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來了。感謝總書記,感謝黨的政策。我現在沒有什麼牽掛了。”
習近平總書記拍拍老人的手,安慰她説:“你很了不起。家裏遇到不幸,挑起生活的擔子,把孫子孫女撫養成人。你要相信,日子一定會越過越好。”
老奶奶22歲的孫女熱烈日作,剛從成都一所職校畢業。她告訴習近平總書記,村子裏小孩子以前沒書讀。如果不是黨的關懷,她和弟弟也沒法上學唸書。現在實行“一村一幼”,從小學好漢語,可以更好融入社會。
“我想在村裏做一名幼兒老師,把孩子教好,讓他們將來過上好日子。”熱烈日作幾度哽咽。
坐在一旁的洛古有格是一名回鄉創業的大學生。他接過話頭向習近平總書記彙報説,自己有兩個夢想,一個是大學夢,改變命運;一個是致富夢,擺脫貧困。
大學畢業後,洛古有格到重慶一家企業工作,每次把家鄉土法製作的臘肉帶給同事們都廣受好評。受此啟發,他2014年回鄉創業,組織了110多戶鄉親做起了臘肉生意。
洛古有格向習近平總書記報告:“黨的十九大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我一定儘自己最大努力,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習近平總書記對這位年輕人的實幹和抱負,投以讚賞的目光。
精準脫貧,在這裡不僅需要物質的幫扶,更期盼觀念和文明的提升。一位彝族村民告訴習近平總書記,以前她生病,總以為是有鬼附身,後來村幹部告訴她,“鬼”就是那些不講衛生滋生的病菌,只要改變生活習慣,從洗臉、洗手這樣的小事做起,把家裏和個人的衛生搞好,就會少生病。
聽了她的講述,習近平總書記説,過去的確是有“鬼”的,愚昧、落後、貧窮就是“鬼”。這些問題解決了,有文化、講衛生,過上好日子,“鬼”就自然被驅走了。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向習近平總書記訴説著自己的脫貧心聲,訴説著黨和政府對彝族群眾的關懷關愛。
習近平總書記對大家説,我們搞社會主義就是要讓人民群眾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一個家庭、一個人都不能少。我們黨從誕生之日起,就以為民族求解放、為人民謀幸福為己任。讓人民群眾脫貧致富是共産黨人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標。
最深的牽掛,最大的擔當。
火塘邊的暖心話,謀劃出了脫貧的路子。習近平總書記為當地脫貧攻堅工作開出了良方。
——繼續加大易地扶貧搬遷力度,讓住在大山深處的彝族同胞搬進安全舒適的新居,解決他們交通出行的難題;
——發展適合當地生態條件的種植養殖業。隨著基礎條件改善,鄉村旅遊也可以發展起來;
——加強對村民的實用技術和職業技能培訓,讓大家掌握一技之長,能夠通過發展生産和外出務工穩定增加收入;
——最重要的,教育必須跟上,決不能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打贏脫貧攻堅戰,特別要建強基層黨支部。村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要真抓實幹,不圖虛名,不搞形式,扎紮實實把脫貧攻堅戰推向前進。
“共産黨給老百姓的承諾,一定要兌現!” 習近平總書記的話擲地有聲、語重心長。
“無論這場攻堅戰有多難打都必須打贏”
沿著石板路深入三河村,經過一處比較平整的地方,習近平總書記停下腳步,遠眺村子全貌。
“三河村有355戶人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51戶,789人。”從縣發改局下派的村第一書記張淩向習近平總書記彙報,村民居住得很分散,一個山樑上只有幾戶人家。
習近平總書記問:“易地扶貧搬遷搬到哪去?”
張淩回答:“新村都要靠近公路沿線。解決安全住房和交通出行問題,是涼山脫貧攻堅的一項基礎性工作。”
習近平總書記認真察看了《三河村易地移民扶貧搬遷安置點分佈圖》,對規劃給予肯定。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繁重的任務在貧困地區,特別是在深度貧困地區,無論這塊硬骨頭有多硬都必須啃下,無論這場攻堅戰有多難打都必須打贏。
如今,一張碩大的擺脫貧困的藍圖,正繪就在大涼山上。
昭覺縣解放鄉火普村,正是這張藍圖上的一個標注點。
時至中午,習近平總書記告別三河村的鄉親們,驅車近半個小時來到火普村。
寬敞明亮的磚瓦房,通村入戶的硬化路,衛生室、幼兒園、文化室一應俱全,光纖網路暢通……這是一個易地扶貧搬遷和彝家新寨建設的新村。
舊村換了新顏,人的精神面貌也為之一新。
習近平總書記走進村民吉地爾子家。年近花甲的吉地爾子和妻子吉色車作興奮地邀請總書記參觀他們的新居。
習近平總書記走進乾淨整潔的廚房,高興地看到主人已經用上了電磁爐、電飯煲、電水壺。他掀開灶臺上的鍋蓋,熱氣騰騰的馬鈴薯、蕎餅、臘肉香味撲鼻。習近平總書記説:“不錯,挺豐盛。”
“這是衛生間,用上水廁了。”“這是客廳,這是臥室,這是儲藏間……”習近平總書記挨屋察看。客廳裏,燒柴的採暖爐取代了滿屋冒煙的火塘。習近平總書記邊看邊感慨:“一改造大不一樣了。”
儲藏室裏存放著一些圓根蘿蔔,當地村民種植的這種蘿蔔口感很好。習近平總書記説,這是好東西,要想辦法賣出去。看到院子裏停放著一輛嶄新的機動三輪車,習近平總書記對吉地爾子説:“買了車子,路也修好了,就可以把你們這裡特有的優質農産品運到外面去賣,持續增加收入。”
習近平總書記親自為脫貧致富支招,更加堅定了吉地爾子一家為幸福生活奮鬥的信心。
習近平總書記到彝寨的消息很快傳遍整個村莊。男女老幼身著民族盛裝,排起長長的隊伍,紛紛向總書記問好,向總書記拜年。村黨支部書記代表村民獻上彝族傳統服飾查爾瓦。習近平總書記身披查爾瓦,同鄉親們握手話別。
“滿山花兒在等待,美酒飄香在等待,珍貴的朋友、朋友,請你留下來、留下來……”人們齊聲高唱彝族民歌《留客歌》。歌聲情真意切,表達了彝族同胞對習近平總書記衷心的愛戴和深深的感激,唱響了對美好生活的無限憧憬。
觸景生情,許多人流下了激動的熱淚。
昭覺縣委書記子克拉格向習近平總書記表態:“請總書記放心,我們會把工作做好,這是我們的責任。”習近平總書記對他説:“我很感動,很欣慰。相信你們一定不會辜負黨的託付,把昭覺的工作做好。”
“祝大家幸福安康,早日脫貧奔小康!”習近平總書記向送別的人群揮手致意。
“習總書記卡沙沙(謝謝)”“習總書記庫史木撒(新年好)”“習總書記子莫格尼(吉祥如意)”,掌聲、歌聲、歡呼聲此起彼伏,傳遞在漫山遍野,回蕩在巍巍的大涼山。
“譜寫人類反貧困歷史新篇章”
歷史的關聯並非巧合。
44年前,在梁家河擔任大隊支部書記的習近平曾帶隊到四川學習沼氣技術。回去之後,帶領村民建成了陜西省第一口沼氣池,為鄉親們帶來了福祉。
近半個世紀後,作為黨的總書記,習近平幾次到四川,主題仍都是為人民謀幸福。
走最崎嶇的山路,到最貧困的地方。
還記得,黨的十八大後,習近平總書記到河北阜平看真貧的場景。也是山大溝深,也是滿目貧瘠。
習近平總書記説,不怕路遠,哪怕一天只看一個點,也要看到真貧。只有看到中國貧困的真實狀況,我們才能作出正確的決策。
訪貧問苦的腳步走得越遠,習近平總書記同人民的心就貼得越近。
“要説真話、説實話,看真貧、真扶貧。”習近平總書記曾經這樣告誡各級幹部。
脫貧攻堅的關鍵時刻,習近平總書記一次次在基層主持召開工作座談會,明方向、作部署、提要求。
2015年2月,陜西延安,陜甘寧革命老區脫貧致富座談會上,強調要讓老區人民都過上幸福美滿的日子;2015年6月,貴州貴陽,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扶貧攻堅座談會上,強調要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上下更大功夫;2016年7月,寧夏銀川,東西部扶貧協作座談會上,強調要真扶貧、扶真貧、真脫貧;去年6月,山西太原,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座談會上,強調確保深度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同全國人民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
12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成都主持召開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座談會,同身處脫貧攻堅主戰場的省、市、縣、鄉、村五級黨組織書記,一起研究深化精準脫貧之策。這是黨的十九大之後,習近平總書記又一次主持召開的脫貧攻堅專題座談會。
10位發言者,全部來自基層。他們結合本地實際,暢談脫貧攻堅工作的心得體會,提出打好脫貧攻堅戰的意見和建議。
習近平總書記認真聽取大家的發言,不時詢問具體情況。
回顧黨的十八大以來脫貧攻堅的偉大實踐,習近平總書記作出“取得了決定性進展,創造了我國減貧史上最好成績,譜寫了人類反貧困歷史新篇章”的評價。
盤點中國脫貧攻堅的寶貴經驗,習近平總書記娓娓道來。講話中,在談到全社會扶貧合力時,他提到了前不久的一封來信。
中鐵隧道局集團參加成昆鐵路擴能改造建設的20多名青年黨員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了一封信。信中説,50多年前,他們很多人的父親、爺爺參與了成昆鐵路難度最大的沙木拉打隧道建設,把天塹變成了通途。今天他們接過前輩的旗幟,承擔了新成昆鐵路全線最長、難度最高的小相嶺隧道建設重任,立志使鐵路早日成為沿線人民脫貧致富的“加速器”……
“他們的來信讓我感受到青年一代對祖國和人民的擔當和忠誠,讀了很欣慰。春節將至,我向他們和向所有奮戰在貧困地區重大工程建設一線的同志們致以節日的祝福。”
飽含深情的祝福,承載厚望的囑託。
針對脫貧攻堅中存在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語氣嚴厲地強調:“脫貧攻堅工作中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弄虛作假、急躁和厭戰情緒以及消極腐敗現象仍然存在,有的還很嚴重。”他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認真搜尋和解決這些突出問題。
接續前行,不停頓、不懈怠。
擘畫今後的路線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提高脫貧品質放在首位,聚焦深度貧困地區,紮實推進各項工作。加強組織領導、堅持目標標準、強化體制機制、牢牢把握精準、完善資金管理、加強作風建設、組織幹部輪訓、注重激發內生動力8條要求清晰明確。
這是深厚的人民情懷,這是決戰決勝的豪邁宣言——
“打贏脫貧攻堅戰,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存在的絕對貧困問題,將在我們這一代人的手裏歷史性地得到解決。這是我們人生之大幸。讓我們共同努力,一起來完成這項對中華民族、對整個人類都具有重大意義的偉業。只要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齊心協力、頑強奮鬥,脫貧攻堅戰一定能夠打好打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