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頭條 > 正文 more>>

浴火重生的動人篇章——奮力書寫建設美麗繁榮和諧四川的時代答卷(五)

時間:2018-02-09 09:16:23 來源:四川日報 編輯:張林

  重建後的蘆山縣龍門新鎮,以磚木民居風情為特色,以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為重點,成為集休閒度假、旅遊觀光、文化體驗于一體的特色旅遊小鎮。 郭立亮攝(資料圖片)

  □本報記者張守帥羅向明史曉露

  2月6日,大渡河上空,隨著最後一個鋼桁梁節段安裝到位,公路界的“超級工程”——雅康高速瀘定大渡河興康特大橋順利實現橋身合龍,這意味著穿越蘆山和康定地震災區的雅康高速,有望於今年底全線通車。

  從汶川出發,剛剛貫通的汶馬高速鷓鴣山隧道,成為全國海拔3000米以上最長的高速公路隧道。

  向著康定,向著馬爾康,生命大通道和經濟大通道洞穿崇山峻嶺,在巴蜀大地不斷延伸。

  迎難而上創造的希望,令人歡欣鼓舞。尚未立春,雅安便開始“春天的思考”:擁有四川近五分之一茶園,雅安要用一片葉子實現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有效轉化,浸潤出同步小康的幸福生活。

  同一時間,即使冰天雪地,九寨溝幹部群眾也在努力“編織”錦繡明天。年內全面開工學校、醫院、文化等公共服務設施重建,年底前完成城鄉住房重建,美麗新九寨的燦爛圖景催人奮進。

  一橋一隧道,一葉一夢想,看似並不相關,實則述説著一個主題:浴火重生。

  在黨的領導下,這些曾經的地震災區,縫合傷口、繡出新生,蹚出重建新路,已經和正在書寫“人間奇跡”。

  擁抱新時代,實現新作為。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地震災區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正以更加奮發有為的姿態落實治蜀興川總體方略,為建設美麗繁榮和諧四川的時代答卷書寫動人篇章。

  向心力

  戰勝災難,再造錦繡巴蜀,堅定了四川人民“永遠跟黨走”的決心和信心;災區幹部群眾勠力同心,起航新時代的新夢想

  貼春聯,挂綵燈,賣年貨……蘆山縣龍門鄉場鎮人群熙來攘往,提前進入歡度春節的節奏。許多打工回來的年輕人連連讚嘆:“更有味道了!”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當地群眾喜歡用“翻天覆地”概括過去5年鄉村的巨大變化。作為“4·20”蘆山強烈地震的震中,龍門鄉從殘垣斷壁的廢墟起步,建成國家4A級景區。

  五縱三橫的嶄新街道旁,一棟棟古樸典雅的特色民居矗立。拿出住房“入股”新龍門客棧,許多家庭成功“開源”:年初收房租,年終領分紅。

  借助重建,龍門鄉“躍龍門”。2012年,該鄉農民每人平均收入5612元,2017年已突破萬元大關。人們把穿越災難的心聲,鐫刻在一塊碩大的山石上,“永遠跟黨走”五個鮮紅大字在感恩廣場熠熠生輝。

  發出這樣心聲的,何止龍門鄉群眾。四川地處亞歐大陸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交界處,過去十年,相繼發生“5·12”汶川特大地震、“4·20”蘆山強烈地震、“11·22”康定地震、“8·8”九寨溝地震,人民生命財産和幸福生活面臨一個接一個的嚴峻考驗。

  家園能否重建,山河能否重振,信心能否重拾?舉世矚目。

  “以人為本、尊重自然、統籌兼顧、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災後恢復重建的關鍵時期,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情牽掛、深切關懷。總書記的殷殷囑託,為重建工作指明方向。

  接過困難而厚重的考卷,省委、省政府把災後重建作為全省重大任務和災區中心工作來抓,既考慮災區原有發展基礎、資源稟賦,又充分利用恢復重建提供的機遇,高起點、高標準重建;既高度重視産業升級、節能環保,又努力實現恢復重建和經濟社會發展雙贏。

  全省上下眾志成城:“受災不是放慢發展的理由,災區要與全省、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經過一場場氣壯山河、艱苦卓絕的特殊戰鬥,四川書寫了從悲壯走向豪邁的恢弘篇章,兌現了再還人間一個錦繡巴蜀的錚錚誓言。

  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災區牢固樹立和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跨入快速健康發展的新階段——

  從縣域經濟看,2013年至2017年,汶川地震災區39個重災縣GDP年均增長9.3%,城鄉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年均增長9.2%、11%;農村貧困人口從96.9萬人減少至21.5萬人;

  從市州發展看,汶川地震受災嚴重的6個市州,2012年經濟總量在全省佔比49.63%,2017年提升至52.88%,提高3.25個百分點;康定地震所在的甘孜州,2017年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10490元,增長12.0%。

  四川災後重建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把群眾最需要、最急迫、最關心的民生重建擺在優先位置,災區大地由此處處綻放美麗的民生花朵——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堅固的是學校,最現代的是醫院……

  以蘆山災後重建為例。蘆山地震發生在2013年4月,到2014年底,雅安78792戶農房重建已全面完成;震後第二個春節,85%以上的農戶在新家喜氣洋洋過新年。

  從汶川到蘆山,從康定到九寨,涅槃重生的人們心懷感恩,傳唱感恩,年年用標語、春聯、山歌、快板等方式直抒胸臆——“共産黨好”“社會主義好”。

  “哪危險多、哪困難大、哪有群眾需要,哪就有共産黨員的身影、哪就有共産黨人的奮鬥。”這是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也是四川省委及災區黨組織和共産黨員工作的指引。

  今年省兩會一結束,省人大代表、蘆山縣龍門鄉隆興村村主任楊成惠,立即趕回村裏傳達會議精神、分享收穫體會。隆興村種植近千畝獼猴桃,這一産業震後從零起步,楊成惠挨家挨戶動員,讓323戶村民搭上致富快車。

  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廣大黨員把人民安危、人民利益放在高於一切的位置,以自己的先鋒模範行動影響和帶動災區群眾增強信心,成為群眾心中的“定盤星”。

  今年元旦過後,九寨溝縣啟動新一輪“走基層”活動。全縣所有黨員幹部冒著凜冽寒風用腳步丈量民情、用真情溫暖民心,為群眾解難題、辦實事。漳扎鎮彭豐村村民王強由衷地説:“在黨的領導下,我們一定能渡過難關,九寨的明天一定會更美麗!”

  在極不平凡的歷程裏,廣大黨員幹部與災區群眾進一步密切了深入血脈的情誼;為了重建家園的美好願景,黨群幹群凝心聚力,畫出了最大的同心圓。

  推動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加快建設美麗繁榮和諧四川。如今,災區幹部群眾共逐新夢想,起航新時代。

  創造力

  中國在四川探索形成了更加科學合理的災後重建體系,成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大業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試驗田”的創新精神,激勵著巴蜀兒女再攀高峰

  陡峭的岩壁挂著巨大的冰幔,幽藍澄澈,宛若天然的藝術冰雕。這幾天,九寨溝罕見的藍色冰瀑刷爆朋友圈。人們期待她儘快“補粧”歸來,大家能再到“童話世界”走一走。

  臨近春節,九寨溝縣漳扎鎮彭豐村村民嚴塔,烤著溫暖的爐火,喝著濃濃的酥油茶,蓄勢蓄勁,打算開春後大幹一場。

  低溫持續徘徊,他原以為震後之冬會異常寒冷。由於穿過震區的35千伏九火線受損嚴重,用電供應難以保障,嚴塔備好被褥、棉衣,做足抗寒準備。但去年12月,震區電網搶建任務提前完成,他不僅睡上電熱毯,還看上電視。一則新聞,點燃他的幹勁——《中共四川省委關於推進九寨溝地震災區科學重建綠色發展加快建設美麗新九寨的決定》出臺。這份指導恢復重建的綱領性文件,確立了用三年時間基本完成災後恢復重建規劃任務的目標。

  九寨溝重建,困難重重。世界自然遺産地遭受地震破壞在國內尚屬首次,沒有成熟的重建經驗可以借鑒。

  沒有路,就蹚出一條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九寨溝重建將探索世界自然遺産搶救、修復、恢復、保護新模式。

  四川向來不乏探索新路的勇氣和底氣。

  同自然災害抗爭是人類生存發展的永恒課題,過去幾年,四川順利完成災後恢復重建,不但讓家園面貌煥然一新,還通過經驗積累,提升了國家綜合防災減災救災能力,豐富了國家自然災害恢復重建的路徑,完善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大業。

  “5·12”汶川特大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實行黨中央領導下的舉國支援體制,18個省市對口支援四川地震災區18個重災縣。隨著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和智力挺進災區,三年時間完成10萬平方公里重災區重建,中國共産黨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得到充分體現。

  然而,中國地域廣闊、自然災害頻發,不可能所有重建都採取舉國模式,需要根據災害等級、規模和範圍,合理界定中央與地方的職責。“地方負責制”由此在四川破題。

  “4·20”蘆山強烈地震災後恢復重建,成為探索“中央統籌指導、地方作為主體、災區群眾廣泛參與”的重建新路的“試驗田”。

  統籌指導理念下,中央賦予四川制定重建專項規劃、審批重建具體項目權力,並將確定的460億元中央財政重建補助交由地方包乾使用。

  四川發揮地方靠近一線指揮、密切聯繫群眾的優勢,將專項規劃和重建項目交由市縣災區制定和審批,進一步減少流程環節,在確保品質安全的前提下提速進度。

  災區幹部群眾發揮主體作用,立足制度創新、機制創新、工作創新,讓重建新路這塊“試驗田”結出纍纍碩果。

  一千個日日夜夜奮戰後,“戶戶安居樂業、民生保障提升、産業創新發展、生態文明進步、同步奔康致富”的規劃願景逐漸成為美好現實。

  許多觀察人士敏銳察覺,蘆山重建新路子已在“11·22”康定地震、“8·3”魯甸地震災後重建、“4·25”尼泊爾地震西藏災區災後恢復重建中得到推廣。

  這些來之不易的經驗和成就,更加堅定了四川早日向世人重新展現九寨溝世界自然遺産獨特魅力的決心。九寨溝地震重建,四川再探索“省統籌指導、災區州縣作為主體、災區群眾廣泛參與”的體制機制。

  從汶川到蘆山、九寨,重建路徑各有不同,創新精神卻一脈相承。

  ——基層治理持續創新。化解農房重建中的諸多問題和矛盾,蘆山群眾自發組成“自建委員會”;232個新村聚居點相繼落成後,他們又轉型為“自管委”,增強聚居點管理服務功能。現在,進一步向集體經濟領域延伸,誕生更多民俗專業合作社、旅遊專業合作社、農家樂專業合作社……

  ——經濟載體持續創新。蘆山、天全、寶興擔負著構建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重任,環境容量有限,以三個縣命名的園區卻“飛”到雅安名山區。2017年,園區營業收入累計實現300億元,同比增長36.4%。“飛地經濟”成為雅安當前著力的“八大行動”之一。

  ——開放力度持續創新。災後重建期間,社會力量向災區涌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災後重建項目和資金缺口,成為重建的重要力量。今年1月,汶川首次採用PPP模式,簽訂城市棚戶區綜合改造及配套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合同。

  創新無止境。群策群力的創新,推動災區從悲壯走向豪邁,又繼續帶領災區在四川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的版圖中釋放活力。

  持續力

  地震災區多屬國家生態功能區,更有必要踐行好綠色發展理念;災區産業結構向生態化轉型,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為長久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從成都到青川,最快1小時24分鐘;從西安到青川,最快2小時29分鐘。這頭馳騁平原,那頭飛越秦嶺,兩個月前開通的西成高鐵,讓青川的“朋友圈”新加入兩個國家中心城市。

  1月底,青川縣赴西安開展推介會,重點推全域旅遊精品線路,送宣傳資料,還送門票。青川與成都的往來更密切,每年價值5億元以上的竹蓀、木耳等山珍山貨,端上成都人的餐桌。

  青川,地如其名。森林覆蓋率72.99%,全年空氣優良天數達363天以上,生態是青川最大的資源,也是災後恢復重建以“生態立縣”不斷厚植而來的發展優勢。

  打開四川地圖,青川、北川、汶川,寶興、天全、蘆山,康定、九寨……這些地震重災區主要分佈在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

  作為長江、黃河上游重要水源涵養地,四川災後重建必須肩負起捍衛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的神聖使命,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對子孫後代負責。而這些重災區很多又是貧困地區,災後重建不僅要修復生態環境,還要發展生態經濟,增強災區群眾致富奔康的能力。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習近平總書記的科學論斷,在四川地震災區得到生動詮釋。

  北川縣連續三年獲縣域經濟發展先進縣,進入全省少數民族“十強縣”行列,靠的就是念好“山字經”、打好“生態牌”。推銷北川臘肉,當地領導主動“代言”:“我們這裡保存了全球同緯度最完整的生態系統,天然無污染。”

  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省委十一屆二次全會作出部署,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讓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美麗城鎮與美麗鄉村交相輝映、美麗山川與美麗人居有機融合,充分綻放四川獨特的自然生態之美、多彩人文之韻。

  災區重建之美,是生態農業之美。雅茶、雅竹、雅果、雅藥、雅魚等“五雅”之地即是雅安。該市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成3條百公里百萬畝生態特色産業經濟走廊,形成“一縣一園區、一園一主業”農業園區發展格局。

  在名山區,豐豐茶旅綜合體採用“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建成集茶葉基地、休閒體驗、觀光采摘、茶葉加工於一體的茶産業綜合體。遍地茶山成為百姓的致富金山。

  災區重建之美,是全域景區之美。正在建設的汶川高速串聯起沿線眾多旅遊景點:阿壩州桃坪羌寨、甘堡藏寨、畢棚溝風景區、米亞羅風景區……就在這條線上,每年6月,汶川都會舉辦甜櫻桃採摘節,南來北往的車輛川流不息,人氣在這裡重新聚集。

  汶川縣克枯鄉克枯村村民耿少尉,年年喜上眉梢:“我家的甜櫻桃、青紅脆李銷路好得很,除自己摘一些賣給遊客外,合作社專門聯繫了客商來收購,我們只管育好果樹就可在家門口掙錢。”

  災區重建之美,是産村融合之美。雪域高原上,康定塔公鎮奪拉嘎姆災後重建集中安置點建成一幢幢木雅藏族風格的別墅。村民住進新房子,還組建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今年計劃種植萬畝油牡丹,畝均純收入可達500元。

  大山深處,理縣古爾溝鎮丘地村澤朗斯基一家喜笑顏開。年終盤點,自家藏式民居改作民宿帶來好收成,一年增收3.8萬元。澤朗斯基總結“生意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生態餐飲引來城裏人。”

  一年之計在於春。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遊業,産業結構生態化重塑了四川災區的發展動能,也驅動著經濟社會實現更高品質的發展。

  2018年,阿壩州持續開展大規模綠化全州行動,實施川西藏區生態保護建設、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草原生態保護、濕地修復治理等工程,爭取成功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

  2018年,雅安將實施綠美生態、飛地經濟、千億産業、五美鄉村等八大行動計劃,走好綠色發展之路,保護好生態底色,實現“綠”動全城。

  2018年,廣元市將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國家級醫養結合試點市,推進中國生態康養旅遊名市建設,打造大蜀道國際旅遊目的地。

  2018年,九寨溝縣將災後重建和脫貧攻堅同研究、同部署,將堅決摘下貧困縣帽子,重振旅遊市場發展信心。

  “一帆風順年年好,萬事如意步步高。”漳扎鎮郎寨村村民澤讓拉姆為自家貼上一副吉祥的春聯,她信心滿滿:“今後的日子一定會越來越好。”

圖片新聞
一週圖集精選 | 圖片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