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首春節越千年 中國年味世界享
發佈時間:2024-12-12 09:20:10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陳清 | 責任編輯:孫靈萱作者:陳清(南京藝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春節是中國人最準時的生物鐘。歲末年尾,回歸故里,貼春聯、挂燈籠、放鞭炮、拜年、吃年夜飯是每個中華兒女共同的文化記憶。近日,“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這不僅意味著中華文明理念世界感召力的增強,也進一步堅定了文化自信,為全球文化交流注入了新的活力,對增進海內外中華兒女的文化認同、踐行全球文明倡議、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意義。
作為中國人心目中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醒目符號,蘊含了“辭舊迎新”的文化內核、“闔家團圓”的情感歸屬和“踔厲奮發”的精神狀態。春節起源於農耕時代的祭祀傳統,與農事生産、節氣更替密切相關,體現了中國古人的時間自覺和生命意識。歲末年終,季冬之月,既是冬臨大地萬物斂藏的時節,也是孕育新的生機的時節,春節因此成為代表新舊轉換的重要時間節點,被視為新一年生産活動的開始,寓意著冬寒褪去春意破土而出的美好憧憬。隆重地送走舊年和寒冬,為迎接新年新春做好物質、社會與精神準備是春節的重要內涵。
從時間跨度來看,春節開始於臘八,結束于正月十五,在這個吉慶歡愉的時段,人們圍繞辭舊迎新、祈福納祥、團圓和諧主題,通過送神掃塵、沐浴祛穢、祭祀先祖、爆竹迎年、走訪拜年、元宵燈會等一系列習俗,告別過去、開啟未來,生動展示了中華民族的生活哲學與價值觀念,承載著中華民族追求美好生活的價值理念。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春節”申遺成功,不僅是加強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成果,更是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的有力彰顯。圍繞著春節的種種風俗儀式,在漫長的歲月中伴隨著中華各民族交流融合的歷史進程,逐漸成為蘊含家國意味的文化符號,參與了所有華人文化與情感共同體的建構。
稱觴舉壽,欣欣如也。從闔家圍坐共用年夜飯,到走親訪友互祝拜年;從除夕守歲共迎新春的殷殷期盼,到街頭巷尾熱鬧非凡的龍獅表演……豐富多樣的年俗文化如同一根根紐帶,深深融入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成為厚植家國情懷、凝聚民族情感、傳承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春節不僅是一個節日,更是一種深刻的文化體驗,凝結著民族的文化血脈和家國情感,記錄著社會發展與時代變遷。在這個節日裏,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都有一個共同的嚮往——“回家過年”。不同地域、代際,不同審美趣味與知識背景,不同人生經驗和生活圖景的人,在對春節的體驗、記憶和想像中構築了海內外華人的文化空間,春節維繫和強化個人、家庭和國家的情感連接,承載著中華各族兒女對家國親情的深深眷戀,向世界傳遞著理解與尊重、友好與和諧。
世界由豐富多彩的文明構成,促進各種文明交流互鑒、包容合作,是助力世界和平,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鍵。春節成功申遺,不僅為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增加了世界級文化名片,更為促進世界多元文明交流互鑒構築了全球性文化空間。近年來,春節已走出國門、融入世界,受到世界各國普遍接受、認同和欣賞。據不完全統計,已有近20個國家和地區將春節作為法定節假日,全球約五分之一的人口以不同形式慶祝農曆新年,近年來,每逢春節,世界各地紛紛點亮“中國紅”,開展舞龍獅、寫春聯、挂燈籠、包餃子等慶祝活動。
早在2003年,美國紐約州便將中國農曆春節列為公共假日;自2006年始,巴西每年都會在大年初一燃放爆竹;2021年,泰國決定將中國春節列為特別假期;2023年12月,聯合國大會一致通過決議將中國春節確定為聯合國假日……從東南亞到歐洲,從北美到南美,春節已成為跨越地理和文化邊界的全球性節日風尚,不同國籍、不同膚色、不同文化的人們共同在春節這一特殊時刻體驗中華文化的豐富多彩和獨特魅力,通過春節這一窗口,世界得以窺見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與獨特魅力,全球各地在春節這一特殊節點呈現出多元文化包容共存、美美與共的圖景。
文化遺産延續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是全人類共同的寶貴財富,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與時俱進、勇於創新。現代社會,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和外來文化的衝擊,傳統習俗日趨淡化,傳統文化面臨失傳的危險。春節申遺成功,既體現了我國對於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産保護傳承利用工作的重視,也對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提出了新要求。我們需要以“春節”申遺成功為新起點,守正創新,篤行致遠,以更加開放、自信的姿態,把春節這一文化載體打造為促進全球文明互鑒的橋梁,持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中華文明同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豐富多彩的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和強大的精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