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一條涌動的河——談王宗坤《極頂》的生命意識
發佈時間:2024-11-19 09:19:44 |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作者:張艷麗 | 責任編輯:孫靈萱在中國作協“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推動下,一批表現當下鄉村巨變的文學作品蓬勃而出,王宗坤的《極頂》(作家出版社)便是其一。這部作品講述了泰山林業人世代護林的奮鬥歷程,塑造了有使命、有擔當、勇於創新、甘於奉獻的現代林業人形象,勾勒出一部泰山兒女的心靈史。
小説的突出特點在於宏闊的視野與獨特的題材。《極頂》以泰山為背景,以林業為題材,以林業人為主角,書寫新時代意義上的“山鄉”與“巨變”,在同類作品中獨樹一幟,讓我們看到了山鄉題材更為深廣的內涵。小説圍繞兩條線索展開,一條以基層林業幹部禹奕澤的工作變動為明線,描述其重返泰山、面對昔日競爭對手,攻克遷墳、護林、防蟲等難關的過程,其間穿插人物家庭的變故,勾勒出他曲折複雜的人生浮沉;另一條以泰山人的“離去—歸來”心路歷程為暗線,展現老炮臺、禹奕澤、葉老師等人經歷心靈重創後的救贖之旅。兩條線索縱橫交織,完成了對泰山人生活史與心靈史的書寫。小説中老炮臺對道、佛、儒及茶文化的熱衷以及公司轉型種茶的實驗,禹奕澤對最新防蟲科研成果的探索應用,美國人諾亞圍繞泰山知識開展的抖音直播以及對生態環保理念的呼籲,都顯示出小説容古納今的開放胸懷。
“極頂”不僅指泰山之巔、人生之巔,更是生命之巔,它寓指人向內求索、認識生命本體及其價值後達到生命意義的完成。《極頂》是一部詮釋泰山之作,作者不僅將泰山作為歷史文化名山來塑造,更強調了泰山是萬物共生的生命體,著力彰顯昂揚向上的生命力。讀《極頂》,可真切觸摸到生命的莊嚴、堅韌與溫暖。在王宗坤筆下,泰山的一草一木、一花一鳥、一石一水,都具有頑強的生命力。被山洪衝歪的樹榦以少許根脈接地而生,乾枯的小溪滲進石縫以滋養大山,小説寫道,“那不是水,那是祖先的血液”。山中萬物已然與人類融為一體,生命是一條涌動的河,孕育著無數生靈,奔騰向前。小説中,質樸的山民懷著敬畏之心探索生命真義、經歷生死離合,形成了“勇於生,不畏死”的生命態度。世世代代的歌哭悲欣融入生生不息的血脈涌動,昇華出勇毅堅韌、博大厚重的泰山文化精神。泰山,這座凝聚了25億年自然歷史的雄壯奇觀向人類昭示著生命的偉大與從容。
王宗坤是帶著自發的個體生命意識進行創作的,他説,“這是一次行走與書寫並重的寫作”。他的“行走”不僅指穿行于山林、與泰山工友同吃住,更飽含著自己50多年來的生活熱望與生命體驗。泰山的兒女自有泰山的靈性,作為生於斯、長于斯的泰山人,王宗坤以樸素真摯的民間立場書寫山鄉巨變,他把“生命”作為扭結泰山與文學的共同點,使作品具有了獨到而厚重的生命意識。
學者楊守森認為,生命意識即“具有了意識活動能力的人類,對自我生命存在的感知與體悟以及在此基礎上産生的對人的生命意義的關切與探尋”。《極頂》正是通過描繪人物形象的心靈蛻變,深挖人與泰山生命的律動,完成對生命本體及其意義的探索。小説中最具生命意識內涵的人物是老炮臺。這個2歲狼口奪命,23歲墜崖逢生,近知天命之年又遭遇騙婚的傳奇人物,于生死變幻中悟出了生命真義:“他的生命早已不屬於他自己了,先是親人們的希望,而後就是這大山的神奇賜予。”於是,這個受恩于泰山又回饋泰山的老人開啟了新的人生,他重做護林人,清理樹根、種樹,種菜、養雞,續寫父親留下的《泰山誌》。當禹奕澤迷茫時,他一語指點迷津;當老遲經濟困難時,他匿名捐款;當韓義盜賣護山棘時,他為護林命喪懸崖……老炮臺不僅承載了泰山文化精神,也呈現出一個遵從內心、認真生活的人探知生命本義的人生之旅。他與老鷹的惺惺相惜不僅源於絕壁救命之恩,更在於他們歷經同樣的生死蛻變後達成了一種共同的生命體認——成熟的生命需要經歷脫胎換骨的絕地重生。於是,人與鳥,不同的生命形式卻實現了相通相融,二者共同成為小説中泰山文化精神的象徵。
人對生命的認識孕育于磨難中,《極頂》中許多人物都帶著生命的傷痕。除了老炮臺、禹奕澤,還有不堪承受親人意外離世而遠避塵囂的律安、葉老師,身患絕症、孤苦無依的閆順子……他們在生死艱難之際不約而同地走向大山深處,尋求心靈的重生。泰山,如同一位飽經風霜的老者帶他們看透生命本質,從容面對生死。再次回到泰山之懷,觸摸生命脈搏,感受時光沉澱、歲月從容,主人公禹奕澤終於領悟:人生在世,有誰不是帶傷而生?泰山的兒女應有泰山的勇毅與堅韌,生命本是一路歌哭,一路前行。
只有從內心深處發出的文字才能抵達人心,王宗坤始終懷著真摯誠樸的情懷,忠於本心地寫作。無論是長篇小説《太陽的繩索》《向上向下》,還是中篇小説《長路無盡》《你為何哭泣》,他都注重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描摹,於心靈困境中剖析人性本相,呈現出現代人的心靈變遷,這正是現代小説的使命與藝術魅力之所在。就此而言,《極頂》為探尋泰山文化根脈、挖掘泰山與文學共同的生命內涵以及留存民間人物心靈史所作的貢獻是值得肯定的,期待王宗坤這位“文學魯軍新銳”為文壇貢獻更多佳作。
(作者係華北科技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