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漢字的一把鑰匙——《漢字百話》讀後

發佈時間:2024-10-28 09:02:51 |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作者:劉盼 | 責任編輯:孫靈萱

劉盼

講漢字不是一件容易事,面對專業的文字考釋,讀者難免覺得枯燥。翻開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漢字百話》,似乎找到了解決這個難題的鑰匙。

《漢字百話》是日本漢字學家白川靜撰寫的一本面向大眾的優秀漢字普及讀物,自1978年出版後多次再版,頗受讀者歡迎,中文版由武漢大學教授鄭威翻譯。作為專業學者,白川靜在書中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將自己的漢字研究成果介紹給大眾。該書分10個部分,每個部分有10個專題,共100個專題,故以“百話”命名。

開篇部分介紹的是漢字起源,作者通過一些故事、傳説,而非專業的語言學知識來引入話題。以“記號的體系”為標題,作者將漢字起源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繫起來,在把握漢字特徵的同時,注重將文字與神話、圖像相結合。在前文字時代,通過考古挖掘發現了很多圖像,圖像同時具有表意功能,作者因此將圖像與文字聯繫起來,對漢字起源問題進行了探討。作者認為,圖像附加書寫文字的意識後,就成為文字了。陶器與青銅器上的紋樣與刻文,並非無意義的裝飾,而是具有深刻內涵的。作者在解釋漢字的本義和延伸義時,注意結合原始字形的形象來討論,主張通過把握字形與文字演變脈絡來理解字義,在解釋字義的同時加入宗教、社會風俗元素,將文字與現實世界緊密聯繫,多層次多方位予以展現。

該書第二至四部分,分別以“象徵的方法”“古代的宗教”“靈的行蹤”為題,結合宗教、巫術等內容展開對漢字本義及漢字發展歷程的介紹。作者將漢字部首的象徵意義與巫術聯繫起來,引入宗教中常用的祝告之器來理解字形中的某些構造,據此揭示字義。同時,注重從日常生活環境及觀念切入,對字義展開探討。例如,“攵”表示擊打,可將其與宗教中的一些擊打儀式結合起來思考。這種方式比起單純以語言來解釋要直觀很多,同時向讀者傳遞一種資訊——文字中的一點一畫都蘊含著字的形與義。

如果説該書前半部分集仲介紹的是漢字構造,關注字形本身,那麼,接下來的兩部分則從文字學、音韻學等方面剖析,對漢字發展進行了全方位解讀。第五、六部分是“字形學的問題”“字音與字義”,通過字義的延伸談及字形的分化,並就其分化過程展開討論。例如,通過從“口”系列文字來解釋“同形異字”,以“法(灋)”“舞”為例説明字形的省略與重復,進而提示從字形學角度可以開闢出古文獻研究新路。作者指出,在分析字形時,需注意構件是聲符還是意符,注意從表音符號來探討字之間的關係。

該書第七至十部分從漢字發展史談到日本的漢字改革政策。“漢字的歷程”對漢字發展各階段進行了較為細緻的介紹。通過觀察甲骨文和金文時代的字形、字義,作者認為當時充當記錄的史官已充分理解了象形的本質。春秋中期開始,各國文字已出現分化,而這種分化與政治形勢密切相關,不同的政治文化導致文字走向不同的分化之路。秦一統之後,漢字隨之逐步統一,形成了“行書體”。“漢字的歷程”介紹了《説文解字》《玉篇》等古代字書,討論了政治和印刷術等技術對漢字的影響,以及漢語的構詞、語法和背後隱含的思維等。“作為國字的漢字”通過分析傳入日本的漢字典籍及日本歷史文獻,討論了漢字對日文結構的影響。“漢字的問題”主要關注中文、日文的翻譯以及日本政府推行的漢字政策。

白川靜稱漢字為“文化承擔者”,認為從中國到希臘,從古代到現代,漢字是歷史的重要見證。他曾説:“漢字是唯一從形成之初到現在性質未發生改變的文字。”幫助今人深入了解這份人類文化的瑰寶,或許正是作者寫作這本漢字普及讀物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