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物語》:融入事物裏

發佈時間:2024-09-13 09:05:16 | 來源:新華出版社 | 作者:李成 | 責任編輯:孫靈萱

我讀阮文生的散文是從讀他發表在《文匯報》上的作品開始的。當時就覺得比較別致。他的散文一開篇就能把人帶到情境裏去,甚至不敘述事情的來龍去脈,也就是説不搞“穿靴戴帽”的俗套。

那篇《平靜》就讓人印象難忘。事情很簡單,就是“我”在路上遇見一條蛇,並與之對峙,作者卻寫了一千多字的文章,讀來並不令人感覺枯燥反而饒有興味,是因為他寫了“我”之心理的變化,幾曲幾折,並“塑造”出了當時的氛圍。“怎麼走上了這片林地,碰上這麼長長的咒語?我趕緊一點點地朝後倒去。它沒有逼我,還是一動不動……”也不敘述我從哪兒來,又到哪兒去,直接面對當下,直接進入情境和心理活動,最多在文末補敘一句“去外婆家的記憶佈滿了少年的經歷”。尺幅波瀾,喚醒讀者類似的體驗,這樣的文章自是雋永可讀的。

隨著閱讀的進一步深入,我發現收入這本書的大部分文章都有這個特點——當然,那些寫人物的文章必須介紹人物的來歷、身世,則另當別論。作者就像一位畫家,他塗抹出來的是畫面,他不必多言這是什麼什麼,讓你自己去領會與感受,這種寫法我可以姑且叫做“融進事物裏去”。自己的一切感覺、感受、感想隨著事物、情境的展開而展開,那麼恰恰呈現出了事物本身,文章因此獲得了很強的質感。這樣的寫法在當今浩如煙海的散文作品當中,其實並不多見。這也就形成了阮文生的特點。

“融進事物裏”的寫法要寫好並不容易,那首先當然是對事物要非常熟稔,要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徵。作者寫的都是自己“爛熟於心”的家鄉即江南和徽州的山水、風土、人物。有文為證。如他寫家鄉的湖水:“湖面的靜大了,往更多的地方淌著。小風在上面橫過來豎過去地鼓搗花樣,鯉魚鱗,鯽魚鱗,鱖魚鱗,烏魚鱗,是風看著水裏跑的活物,跟著畫的。”(《魚米之間》)寫草場的夜晚:“孩子們望著湖的深處,除了銀子樣的水浪,是看不到什麼的。蟲聲在草場飄蕩,濃稠如草香,風和腳步來了,倒滅了一大片,過後蟲聲明亮如初,它們牽起草葉上的光芒,一起將草棚裏的睡眠抬往夢的深處。”(《草場》)寫山野:“張開的綠裏,陽光從後面來了。一縷縷的金線從葉子裏穿過,早晨有了翡翠和金子的氣息。非常好。草葉的香氣,瀰漫在墻的兩邊,自然不過的了。春天野雞出沒在山上,我估計某棵樹下的一堆軟草裏,野雞的家帶著船形的弧度,沉在綠波裏被風搖著。野雞的性子是熱烈的,經常嘎嘎叫著,也經常拖著長尾巴一邊飛一邊叫,有紅有綠的身子實在是好看。它飛到河邊去了,一叢灌木接住了它。”寫景狀物,讓人感到如在目前,我也不禁要説聲“實在是好看”了。

要真正做到“融進事物裏”,重點在一個“融”,就是與描寫對象“打成一片“,這實際上是一種體物功夫,我讀阮文生的散文,對這一點是驚嘆的,那就是他的體物之細。細到什麼程度呢?細到事物與事物的任何一點微小的差異都能捕捉到。如他寫黃山西海的雪:“雪在平地四週融得沒有一點影子了,但仍在黃山的峰壑裏積攢著,石階上鋪蓋著,枝梢上堆砌著,山溝裏深藏著。它們和太陽一起發亮。葉子被冰雪包著,一下子大了重了許多,又硬又亮的,稍稍觸動便叮叮噹當的響,帶著銀子的質地,響得很遠。”(《西海的雪》)調動諸多感觀去描摹對象,令人難忘。又如寫在山間石級上的所歷所見:“山又高又陡還有些黑,弄不清的答案是永遠的。早上沿著石級我走到村子下方,霧和水聲把路麵包裹著。一塊石碑刻著‘孤墳總祭’的字樣,紛披的枝頭蓋下來,氣象有些森然……兩邊的茶園,紅衣女鮮艷了山的顏色。摘茶的聲音應該有個不小的鈍角,落到哪都是悶悶的,綿綿的,像山坳裏飄出的霧氣……迎面來了個挑擔子的,白布袋像充了氣,滾胖的……”(《右龍石級》)短短的一段石級,卻寫到了這麼多事物,不動聲色之中,如放了一段影片,雖説不上驚心動魄,然亦波瀾萬狀,作者的文心之細可見一斑。更妙的是時見貼切的比喻,愈見作者體物之真之切,也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如同是這篇描寫右龍石級的文章,作者有一段妙喻:“一塊石級一個長方塊,塊塊連起來,山再高遠,也會騾馬一樣給拉過來。”又説:“石級先在村子裏練習著,高低寬窄直線彎度、向左打死向右打死,就像學車。基本的東西熟了,再從村中出來試試外面的情況,然後秩序井然日夜兼程,一塊塊地品嘗起山的深意,一層層地奠定行走的方向。滿世界地跑開去,村莊的意志有了速度和形狀。”化靜為動,不僅貼切,而且生動,並因靈動而有了一種詩意,這種詩意在文末更是達到了高潮:

“虎頭岡到了,回望山下塊塊碼上來的力量,就像節節低下的慢板,切準了節奏和潮頭。把高當低,低自然將高比上來。‘徽饒古道’刻在崖上。坡面起伏綠意涌動。高挂的石級,簡直一陣風就可以翻動。重重的徽州氣息,正向江西瑤裏舖排過去。”

作者這種細細刻畫的體物功夫讓我們想到了徽州的文化之寶——徽州三雕。那細膩的線條飽醮作者的匠心與詩情——對徽州山水人物和風情的深愛,因此,這本《徽州物語》通過這樣一個個特寫鏡頭式的描摹,也就像徽雕一樣精雕細刻,再現了當今徽州的生動形態,讓徽州的人文與當下從歲月的深處緩緩綻放出來,使整本書都浸透著一種古遠而始終靈秀的徽州味。只是,我們在閱讀時,要有一顆安靜的心,最好在心裏還要有一枚放大鏡,那些生動的細節才會栩栩如生地呈現。 (李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