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古城

發佈時間:2024-09-10 09:59:35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金暉 | 責任編輯:孫靈萱

作者:金暉

離開西安已有十多年了,然而在西安讀書生活的那段時光仍令我惦念。有個詞叫“精神原鄉”,對我來説,西安完全擔得起這個稱謂。

對一個嚮往古文化的人來説,西安總是有著特別的吸引力。人們常説西安是歷史的活化石,這真不是溢美之詞。那時候,我經常徜徉在古城的青石板路上,去得比較多的有大雁塔、鐘鼓樓、城墻、興慶宮等。大雁塔離我學校很近,從家屬區的東門出去,步行15分鐘就到了。我喜歡在傍晚時慢慢踱過去,抵達那裏正好是日暮時分,斜暉從雲層裏瀉下來,映照在塔身上,使人恍惚間生出一種蒼茫之感。鐘鼓樓稍遠一些,需要搭公交車去,中途還要換乘一次。我在雁塔區唸書的那兩年,每到週末都會早早起床,先步行去師大路吃早餐,然後去擠公交車。等到了鐘鼓樓附近,不徐不疾地繞著鼓樓的外墻走上一圈兒,是否上鐘鼓樓倒不要緊,主要是來此體會一種歷史的氛圍感。

從鼓樓出來,沿街再走上一段,就可以看到書院門了。書院門是一條步行街,地名源於這裡的關中書院。明萬曆年間,經學大師馮從吾曾在此講學,聽眾達數千人,清之後在舊址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規模修繕,修整了街容,使之成為文化特色街。書院門有一塊很明顯的招牌,進去後,中間是一條青石板鋪就的路。路兩旁店舖林立,牌匾楹聯,筆墨紙硯,令人目不暇接。常見老翁攜了案板端坐巷口,揮毫潑墨,藝術感十足。從書院門出來,這一天還沒有完,我繼續沿著墻根去找城墻入口。買了票後登上去,漫步在城墻上,一邊走一邊看。暮色蒼茫的時候,我靜靜地倚靠在不知名的城樓上,癡癡地望著城墻下的衚同巷陌、人間煙火。古城滄桑而堅毅的氣質深深地觸動了我。

那時候,盧洪濤先生還在陜西師大教書,他教的是現當代文學。盧先生是一位熱愛讀書的人,他對魯迅是真愛,他家的屏風上印著的就是魯迅先生的畫像,他的手機螢幕也是魯迅先生,就連他的笑有時我都覺得是魯迅式的。他給我們講魯迅的時候,容光煥發,講到深情處甚至眼含淚光。有一次我去盧先生家,他隨手指著一本魯迅的舊書對我説:“這是我在緯二路的一個地攤上淘過來的。”我把書拿起來,翻來覆去地看,書已經很舊了,紙張泛黃,但我心中滿是歆羨之情。我決定也去緯二路淘一淘。那時候,我已經搬到長安校區去了,離緯二路很遠,然而我説走就走,斥“鉅資”打了車去。那是不長的一條街,兩旁是古樸的建築,有一塊區域全是小地攤,一溜兒排開,雜七雜八的都是舊書。我左看看,右看看,像是進了寶山。那一次,我買了一本磚頭厚的《魯梁論戰實錄》,如獲至寶。我還買了一本舊版本的《管錐編》送給盧先生。

那之後,我便經常去緯二路的地攤上淘書,常常彎著腰在舊書堆裏淘半天。如果是早上去,我會先到街對面的早餐店吃一碗岐山臊子面,再加一碗胡辣湯,然後慢悠悠地踱過去;如果是下午去,我會先去南城墻繞著墻根走上一段兒,再搭車到緯二路。有時坐車去別的地方路過緯二路,也總想著下來逛一逛,有棗沒棗打一竿子,就算是買了錯字連篇的盜版書籍,也心滿意足。翻書時有時會看到書中留有前人的筆記,不禁心生時空交錯之感。幾年下來,我在這條路上花費的時間一點兒也不比在學校圖書館裏少,帶回來的書也越來越多。有一次在宿舍裏整理起書籍,才發覺墻上的書架,書早已堆得無立錐之地,我只好把裝衣服的皮箱騰出來。然而不久後,皮箱也凸起如小丘,我只好又取出一部分書,堆放在枕邊。此後,俯仰之間,觸目即文字,撲鼻皆書香,而我這主人,似乎也飄飄然成了象牙塔裏的人物。

離開西安後的幾年,我還是喜歡去淘書,但那麼集中那麼有趣的舊書攤,卻是再也找不到了。人生中,能夠擁有這麼一段愉悅的讀書時光,何其有幸。

西安總會讓我想到冰山,它呈現出來的只是一小部分,底下還有很多你看不見的東西。生活在這座古城的日子,永遠令我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