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香飄農戶,鄉村更美好
發佈時間:2024-08-22 09:31:56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胡印斌 | 責任編輯:孫靈萱作者:胡印斌(媒體評論員)
一本書會以什麼樣的方式“走”到讀者跟前?
道路千萬條,估計很少有人想到會是“背簍”。從2016年開始,這個山民用來背苞谷、雜物的物件,被雲南昭通大關縣圖書館的工作人員和志願者裝上圖書,一簍一簍背進山坳裏的村寨,給鄉親們送去精神食糧,也托起了山裏孩子們的讀書夢。後來,山裏通了公路,曾經的“背簍圖書館”也變成了“流動圖書車”,小小背簍在眾多山鄉播撒下文化的種子,持續激蕩並推動著山鄉巨變。
過去一段時間,部分邊遠地區的農村缺乏書籍、缺乏資訊,人們對文化知識的需求難以得到有效滿足,這不僅大大限制了農民的視野,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鄉村的快速發展。“背簍圖書館”直面這一痛點,利用有限的條件和資源,將文化惠民這件事真正做到實處。結合自身優勢,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實實在在地回應鄉親們的文化訴求,“背簍圖書館”給山裏的孩子們打開了認識世界的一扇窗,也為我們打開了推進文化惠民的新思路。
送書下鄉並不難,但把書裝進背簍,並根據鄉親們的需要和孩子們的興趣選擇合適書籍,就需要格外用心用情。科技、農業、社科、人文乃至更多個性化書籍的遴選,本身就體現了一種平等和尊重。對於大山深處的鄉親們來説,一隻只“背簍”帶來的,是文化、知識和資訊,也是他們走出大山的希望。時日久了,“背簍圖書館”也從單向抵達演變為雙向奔赴。經由圖書,山裏的人與山外的世界建立起連接,資訊和信心伴隨著書籍流動起來,為鄉村振興注入更多可能性。
不僅如此,每個“背簍圖書館”所到處,都會成為村裏的文化中心,大家交流心得,獲取資訊,凝聚力量。以“背簍圖書館”為場景和載體,鄉村的文化活動也被帶動起來,農民參與公共生活的熱情更高了。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背景下,這樣的公共文化空間彌足珍貴。
此外,與“背簍圖書館”一起進村的,還有志願者隊伍。以大關縣為例,目前已有20多家單位的工作人員陸續加入志願者隊伍。這些志願者們的足跡遍佈大關的山山水水,在不斷充實山區“精神糧倉”的同時,也在深入基層的過程中不斷加深了對農業、農村、農民的認識。他們以及他們用腳步丈量出的真知,都將成為更好推進文化惠民、助力鄉村振興的力量。
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文化振興不可或缺。其不僅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題中應有之義,也對鄉村組織振興、生態振興、産業振興、人才振興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如何為農民群眾提供更好的鄉村公共文化服務,吸引他們廣泛積極參與到鄉村文化的創造和發展中來,是我們必須回答好的課題。
從第一家“背簍圖書館”算起,大關縣至今已經建立起16個圖書服務點。這些服務點就像一束束火炬,照亮了孩子們的讀書夢,點燃了鄉親們奔向美好生活的希望。放眼全國,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年底,我國共建成農家書屋58.7萬家,覆蓋了全國有基本條件的行政村,累計向農村配送書籍超13億冊。這些農家書屋不僅是農民的致富助理和生活幫手,也是傳承家國情懷、推動鄉村振興的“精神高地”。
在記者採訪中,讀著“背簍圖書館”裏的書籍長大、成才的大關縣女孩劉向群説:“讀書有用,讀書可以帶你走出大山,去更廣闊的天地,也可以選擇回到大山,用學到的本領建設家鄉。”這番樸實的話語讓人感動,也帶給我們動力。讓我們共同努力,不斷升級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更好滿足鄉親們的精神文化需求,讓書香飄進每一個角落,讓鄉村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