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文化館打造成群眾的終身美育學校

發佈時間:2024-06-17 10:30:35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李國新 | 責任編輯:孫靈萱

【專家點評】

作者:李國新(北京大學教授、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化和旅遊公共服務專家委員會首席專家)

“文化館是幹啥的?”過去,經常聽人提出這樣的疑問。由於文化館功能定位不夠清晰明確,文化館的服務和活動往往在“小圈子”中打轉而不為公眾所熟知,老百姓走進文化館的慾望不高,利用文化館的需求不足,愛上文化館更是無從談起。

近年來,隨著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不斷深入,情況開始發生變化。自從“全民藝術普及”逐漸凝聚為文化館的核心功能,各級各地的文化館通過開展面向所有人的文化藝術知識普及、欣賞普及、技能普及、活動普及,不斷為提升人民群眾審美水準和藝術素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出貢獻,為豐富人民美好生活、增進人民生活福祉增添養料。

文化館圍繞全民藝術普及這一核心功能,逐步構建起覆蓋廣泛、結構合理、特色鮮明的社會大美育體系。目前,全國95%的縣域建成了文化館總分館制,設施聯通、服務共用、活動聯動的體系化格局初步形成。2022年,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和中國文化館協會合作設立了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全民藝術普及專項基金。2023年,專項基金評選並資助30家“全國青少年美育示範基地”,開闢了文化館與中小學校聯手推動青少年美育的新路徑。自2023年以來,“市民夜校”在全國城市異軍突起、火爆熱烈,新穎別致的生活美學、特色技藝、個性展示等藝術素養提升課程,回應了老百姓美好生活的新需求,“白天上班,晚上學藝”成為城市中青年群體的新時尚,“市民夜校”成為公共文化服務高品質發展的新亮點。中央民族樂團、中國兒童藝術劇院等“國字號”院團在基層文化館設立普及推廣中心,打通了優質資源和服務向基層延伸、促進全民藝術普及品質化發展的新渠道。“老年文化藝術大學”是文化館的傳統服務項目。截至2022年,全國各級文化館創辦“老年文化藝術大學”近700所,全年組織老年專場文藝活動3.7萬場以上。

文化館轉變觀念、創新服務,開拓了全民藝術普及的新天地。浙江在全省文化館推廣“藝術自習室”,為公眾提供隨時可用的自主性藝術研習、交流、活動空間,與公共圖書館的“安靜型”自習室形成互補,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文化需求。在“市民夜校”的帶動下,文化館出現了“夜校助教”新服務,遴選出的文化志願者進入“藝術自習室”指導公眾自主研習、交流切磋,創造了新的特色鮮明的文化志願服務項目和文化館服務項目。深圳市福田區創新文化館展廳使用方式,推出“市民共用展廳”,把文化館的展廳打造成為市民文化藝術自我創造、自我表現、自我服務的陣地。近年來,文化館統籌協調、組織指導的“街頭藝術表演”風靡全國,為年輕人釋放藝術才華與激情提供了舞臺,營造了濃厚的城市文化氛圍,同時也成為公共文化服務和大眾旅遊深度融合的典型場景。2015年啟動的數字文化館建設項目以及“十四五”以來大力推進的公共文化雲建設項目,極大地提升了各級文化館的數字化、網路化服務能力和水準。目前,國家和地方公共文化雲上下對接、覆蓋城鄉的全民藝術普及“一張網”基本形成。

“興于詩,立於禮,成于樂。”中華傳統文化從來不把“樂”看作是單純的耳目之娛、感官享受,“樂教”的終極功能是修身養性、立德樹人、完善人格。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這要求文化館進一步轉變觀念、創新服務、貼近大眾、融入社會,真正成為群眾的終身美育學校。

《光明日報》(2024年06月14日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