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園圖書館“忙”説明什麼

發佈時間:2024-06-06 09:23:44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濟兼 | 責任編輯:孫靈萱

作者:濟兼(媒體評論員)

據媒體報道,上海首個24小時公園圖書館近日滿月了。這個名為和平書院的圖書館藏書8.2萬餘冊,首月接待讀者16.5萬人次,實現圖書借還超5.1萬冊次,新增借閱卡讀者逾1800人次,其中不乏深夜借閱的讀者。和平書院的火爆,折射出社會公眾對公共文化空間的渴求。

和平書院做對了什麼?簡單來説,它有幾個特點:一是以城市公園為載體,實際上是在公眾開展休閒活動的集中區域,增加了閱讀消費功能;二是形成多種業態的城市公園閱讀集群,和平書院由綜合館、少兒館、藝術館、刊茶社和一個中心閱讀綠地組成,多元的功能分區更能滿足不同群體的閱讀需求;三是晝夜運營。基於此,和平書院得以實現空間、時間、功能等多個維度服務的拓展,其嶄新的運營模式,是對社會公共文化空間建設的有益探索。

營造公共文化空間首先要講究便利性。從單純售賣圖書到提供茶座、飲品服務,書店服務模式發生了巨大變化。集閱讀與休閒于一體的新型書店,受到公眾的喜愛。但這些新型書店多數開在商業區,經營面積也比較有限。提升公共文化空間品質,就需要在服務時間、服務空間兩個維度上進行拓展。近年來,我國城市公園建設成效顯著,這些公園集綠蔭、綠道、運動、知識普及等多項功能于一體,為公眾休閒娛樂提供了空間,在一些農村地區,公共活動場所建設也在推進,倘若能結合城市公園、村社綠地等,因地制宜地推進公共文化空間建設,將極大便利社會公眾的文化消費和精神涵養。

公共文化空間開發要注重功能多樣。公共文化空間靠什麼吸引公眾?必須回應各類群體的需求,讓不同的個體都能在這裡找到自己的興趣點。對學生群體、城市白領、老年群體等不同年齡階段、不同知識背景的人群來説,需求必然是不一樣的。如果不能進行功能分區,簡單將各項功能雜糅在一起,公共文化空間很可能變成一個“四不像”或者“大雜燴”,在哪個群體面前都不討喜。和平書院嘗試對不同功能進行區分,比如,綜合館以藝術人文為館藏特色,少兒館以自然科學為館藏主題,開館後確實受到不同年齡群體的青睞。與此同時,和平書院通過舉辦藝術展、閱讀分享、新書發佈、親子體驗等活動,進一步豐富了服務方式,聚集了人氣。

可持續的運營能力是公共文化空間生存的基礎。堅持公益性和非公益性“兩條腿走路”,互相促進形成一定的營利能力,公共文化空間才能持續提供優質的服務。公共文化空間的運營可以更加開放,提升空間功能布設的靈活性,廣泛打造與潛在合作夥伴進行創意共贏的“介面”,實現資源優勢互補。比如,與公共文化機構、歷史紀念館、郵政部門合作,圍繞文學、藝術、自然、生活、文創等主題,為讀者奉上形式多樣的閱讀分享、文化體驗、藝術鑒賞等。在合理調配工作人員班次的同時,廣泛招募協助服務的志願者,增強公共文化空間的參與感,也是提升服務品質的良好途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