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鄉土生活的多姿多彩——讀郭文斌散文集《中國之美》

發佈時間:2024-04-26 09:12:38 |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作者:汪政 | 責任編輯:孫靈萱

汪政

《中國之美》(百花文藝出版社)是郭文斌的散文新作,也是他在文學、文化問題上的階段性總結和新思考。不論是虛構的小説還是紀實的散文,郭文斌都為我們展示了中國鄉土生活中風俗的多姿多彩,梳理了風俗之所以形成的自然與社會基礎。細讀書中關於風俗的描寫,哪怕僅一個年俗,就足以令人嘆為觀止。過年期間的衣食住行,一招一式,都有説法,都有出處。

這些敘述與描寫不是從書本到書本,不是百科全書式的知識堆砌,而是生活的體驗與實踐,是田野調查的考證與闡釋,它們幾乎可以比肩文化人類學。它讓讀者重新認識到,風俗是建立在自然、生活、勞動與血緣基礎上的,在規範與調節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係上具有堅實而隱秘的作用。它是道德、生活習慣等的集中體現,實際上以生活的具體方式參與了鄉村價值體系和觀念形態的培育、塑造、修復甚至重建。從本質上説,風俗是一種儀式、一種文化記憶,是我們身份認同的重要方式。這正是郭文斌的文化散文遠不止于一般描寫的原因。

郭文斌努力挖掘日常生活的儀軌、禮俗與程式中積澱的文化內涵,揭示其豐富的象徵意義,讓我們感受到“小傳統”的力量。以本書開篇的《中國之美》為例,它重點談到了農曆。農曆的內涵非常豐富,它不僅是一個時間表,而且關涉到天文、地理、宗教、風俗、生産、生活等諸多方面。圍繞它産生的一套豐富的話語系統,不僅是一筆豐厚而寶貴的文化遺産,還是“天文編程、人文編程、教育編程、幸福學編程,甚至是人類學編程”。

郭文斌自覺地給自己的寫作賦予一種新作用——文學一定要有祝福的功能。而這一功能的邏輯發展,就是讓文學走進生活,走向社會,走入大眾。他的理解是:“文化一定要讓百姓能用、願用、常用、廣用。必須像大米麵粉一樣成為百姓必需,像陽光空氣一樣讓人離不開”。這裡所説的“文化”是具體而明確的,那就是郭文斌從鄉村風俗開始,一路尋覓過來的中華傳統文化。這種態度更使他衍生出多重身份。郭文斌是一位作家,又是一位文化學者、一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習者、一位心理建設與社會建設的志願者、一位文化公益事業的貢獻者。

於是,有了“尋找安詳小課堂”活動。它讓人們發現,“每個人都是一個安詳的擁有者,只不過它在沉睡,只要喚醒它就足矣;或者説,每個人都是一眼安詳的清泉,只要把其中的泥沙淘盡就是”。於是,有了《弟子規》解讀課程和《朱柏廬治家格言》解讀課程。在這些課程中,郭文斌重點從人的生命力構建、人的潛能開發等角度,闡述一種整體教育觀,界説一種對於現代人來説十分重要的生命狀態,“那就是在第一規定性裏找到人生最低成本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讓陽光、溫暖、詩性、安詳、喜悅充滿每個人的心房”。於是,有了《記住鄉愁》大型紀錄片。以“關注古老村落狀態,講述中國鄉土故事,重溫世代相傳祖訓,尋找傳統文化基因”為宗旨,紀錄片展現傳統村落優美和諧的自然環境、佈局合理的人文景觀、豐富多彩的民風民俗、獨具特色的鄉土風物、深沉豐厚的文化積澱。郭文斌走進一個又一個村落、社區,對鄉愁有了新的理解與解讀。鄉愁是生機、是春意,是萬變不離其宗的那個“宗”,是“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的那個“本”。

《中國之美》是作者對中國之“美”的尋找與發現,也是作者文化實踐的紀錄,是一本寫在大地上的書。

(作者係中國作家協會文學理論批評委員會副主任、江蘇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