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漢人著述第一流(子曰詩云)

發佈時間:2024-02-19 09:31:22 |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作者: | 責任編輯:孫靈萱

熊建

“這是這部西元前2世紀的中國哲學巨著的第一部完整英文譯本,融合了道家、儒家和法家關於生命、宇宙、商業、戰爭、領導等方面的理論。”

“它代表了一種卓越的嘗試,它將數百年來看似不可調和的思想融合成一個統一的體系,並在漢朝鞏固和統治的關鍵時刻指導治理。”

2010年,美國漢學家約翰·梅傑領銜翻譯的《淮南子》英譯本出版。全球最大的線上讀書社區“美國豆瓣”上,此書評分達到4.65分(滿分5分)。不少讀者留下閱讀評價。這説明,《淮南子》在英語世界受到了喜歡漢學和中國古典著作的學者和讀者的追捧。這讓人有些驚訝,因為此書在中國歷史上向來以“難讀”著稱。

《淮南子》是西漢淮南王劉安率領門客集體編撰而成的一部哲學著作。全書21篇,今存13萬字。21篇依次為《原道訓》《俶真訓》《天文訓》《地形訓》《時則訓》《覽冥訓》《精神訓》《本經訓》《主術訓》《繆稱訓》《齊俗訓》《道應訓》《汜論訓》《詮言訓》《兵略訓》《説山訓》《説林訓》《人間訓》《修務訓》《泰族訓》,另有一篇後序性質的《要略》。

確如網友評價所言,《淮南子》糅合道家的自然天道觀、儒家的仁政學説、法家的進步歷史觀、陰陽家的陰陽變化理論、兵家的戰略戰術等各家思想精華于一身,而以道家思想為主旨。能做到這一點,不能不佩服劉安的水準。

劉安為漢高祖劉邦之孫,博學多才,誦詩作賦、天文曆法、方術技藝,無不精通。有個冷知識:劉安被認為是豆腐的發明者。

寫作此書的目的,誠如《要略》中所説:“觀天地之象,通古今之論,權事而立制,度形而施宜。”這與後來司馬遷説的“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著書立意可謂一脈相承。

為達成此目的,劉安組織了一個強大的編輯寫作團隊,招致賓客方術之士數千人。給《淮南子》作注的東漢學者高誘説:“天下方術之士,多往歸焉。於是(劉安)遂與蘇飛、李尚、左吳、田由、雷被、武被、毛被、晉昌等八人,及諸儒大山小山之徒,共講論道德,總統仁義,而著此書。”可見劉安是“總編輯”,提出編輯思路,下面還有蘇飛等人,分別統領一班賓客完成全書。

《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何謂“鴻烈”?高誘是這麼解釋的:“鴻,大也;烈,明也。以為大明道之言也。”《淮南子》二十篇是圍繞“明道”這一主題,採取“總—分—總”的結構展開的。首篇是全書的綱領,推衍老子之旨,探尋“道”的本原。次篇是對首篇的補充。第三篇至第十九篇,把“道”展開論述,涉及自然之道、君臣之道、用兵之道、養生之道等。第二十篇與首篇遙相呼應,對全書進行總結。

由此可見,《淮南子》各篇的內在聯繫非常緊密。如此一部體例嚴密的鴻篇巨制,一定經過精心策劃、反覆修改。正如梁啟超所言:“然宗旨及體例,計必先行規定,然後從事……《要略》所提挈各篇要點及排列次第,蓋匠心經營,極有柱脊。”意思是,各篇文章好像人的脊柱,排列得井然有序、咬合緊密。

胡適認為:“道家集古代思想的大成,而淮南書又集道家的大成。道家兼收並蓄,但其中心思想終是那自然無為而無不為的‘道’。”

的確如此,《淮南子》大量引用《老子》《莊子》。有學者統計,僅《道應訓》就引用《老子》52處,全書引用《莊子》223處。道家倡導的“無為”到底該怎麼理解?《原道訓》進行了闡釋:“所謂無為者,不先物為也;所謂無不為者,因物之所為也;所謂無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謂無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這裡的“無為”,不是無所作為,靜待其為,而是按照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辦事,不要人為地違背規律,這樣才能實現“無為”和“無不為”的對立統一。

在《修務訓》中,《淮南子》特地指出,那種“以火熯(音同漢)井,以淮灌山”(用火來烤幹井水,把淮水引上八公山)的做法,那種不尊重自然規律、得不償失的荒唐行為,才叫做“有為”,也就是亂為、妄為。這樣就徹底劃清了“無為”和“有為”的界限。這是《淮南子》對道家思想的創新發展。

要貫徹“無為”思想,勢必要對自然和社會進行深刻體察,以摸清運作規律。為此,《淮南子》中記載了很多科技成就,涉及天文、物理、化學、農學、醫藥、水利等多方面。值得一提的事,二十四節氣的完整、科學總結,第一次見於《天文訓》:“兩維之間九十一度十六分度之五,而鬥日行一度,十五日為一節,以生二十四時之變。”這裡是用北斗鬥柄的旋轉來確定二十四節氣,成為此後兩千多年中國歷代朝廷施政、祭祀、漁獵、施刑、出征等各種大事的主要依據。

《淮南子》文筆瑰麗。南宋學者高似孫在《子略》中説:“《淮南》之奇,出於《離騷》;《淮南》之放,得于《莊》《列》;《淮南》之議論,錯于不韋之流。”我們今天熟悉的很多名言,都出自這本書。“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出自《人間訓》;“將軍趕路,不追小兔”,演化自《説林訓》中“逐鹿者不顧兔”;“言而必有信”則出自《氾論訓》。

該書雖受漢武帝“愛秘之”,但終究是沒有被採用。漢武帝採用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不過,後世學者頗重此書。梁啟超評價:“其書博大而有條貫,漢人著述中第一流也。”絕非過譽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