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書店遇見美好|一家名為“一聲雷”的書店
發佈時間:2023-07-10 10:39:40 | 來源:新華出版社 | 作者:何小河 | 責任編輯:孫靈萱一聲雷書店誕生於深圳市坪地,是一個植物環繞的庭院式空間,也是送給坪地人的一件禮物。你可以在這裡讀書、畫畫、聊天、喝咖啡,也可以在這裡發起你的項目或者活動,給坪地人提供多樣的城市生活方式。書店環境清幽自然、充滿書香,主營文史藝哲類書籍及兒童繪本,還有眾多店主收藏的古舊書籍,其裝幀精美,讀者可以親自來翻一翻、摸一摸,感受故紙溫暖。書店內設有工作坊,可提供繪畫、城市藝術遊歷、少年創業等特色課程,把書店做成終身學習的社區。
一間開在工廠區的書店
深圳的六月酷熱,陽光明晃晃地照得眼睛刺痛,街道上行人稀疏,安靜得有點嚇人。但一到下班時間,又有另一番景象,穿著藍色或灰白色工服的工人像魚群一樣從工廠涌出來,擠滿了周邊的快餐店與路邊攤,一頓快餐的費用以元來遞增,12、13、14元……一般不會超過15元。他們以飛快的速度解決晚餐後,有班加的就回工廠加班,沒班加的就回宿舍玩手機。街道很快又恢復平靜。這樣的景象構成了坪地的底色。坪地街道,位於深圳市東北部,與惠州的新圩鎮、東莞的清溪鎮接壤,是客家人的聚集地。它遠離市中心,樓盤少得一隻手都數得過來,整個地區工廠林立,按照官方的説法,大約有27萬人生活在這裡。我的書店就是開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下,用朋友的話説就是“周圍都是打螺絲的,突然出現一個書店,感覺還是蠻新奇的”。有好多人一直夢想擺書攤、開書店,或打理一家花店、擁有一個獨立自主的小院子,覺得這是人生中一件很美妙而愜意的事。我開書店的故事還得從2022年6月説起,當時得到一個機會可以以比較便宜的價格拿到坪地七彩人生大廈二樓一個約80平方米的空間,七彩人生在坪地當地算是地標性建築,設有“七彩人生”的公交站臺,在坪地具有一定的知名度,當時頭腦一熱就盤了下來。“要不,就做個書店吧。”我都為這個想法嚇一跳,要知道,在深圳開一家書店是很奢侈的事。但“文藝癌”一旦犯了,真的是華佗再世也救不了。
説幹就幹,先做一個市場調研,發現坪地也有幾間書店分佈在學校周邊,但全部是有書店之名無書店之實,都是賣文具、校服、教輔之類的書店。有一次我在一家老牌書店(其實是文具店)看到這樣一幕:有個學生在翻教輔書,老闆就説我們不是圖書館,圖書只能翻看目錄不能看裏面內容。這番話刷新了我對坪地書店業的認知,我想,坪地需要一間真正意義上的書店。
“坪地”一聲雷
當開書店的想法産生以後,我就決定它一定是服務於坪地社區的書店,它一定是與坪地這個地方緊緊聯繫在一起的。所以在起名字時,我想它要與坪地發生點關聯。
“坪地平地,平地不平,不平書店,哎喲,天下都不太平了。平地起高樓,高樓書店,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咋不叫階梯書店?平地一聲雷,一聲雷書店,哦,這個有點意思。”後來查了一下,它源於五代時前蜀宰相韋莊的《喜遷鶯》:“鳳銜金榜出門來,平地一聲雷。”比喻突發的重大變化或事件,一般指喜事。給人一種出乎意料之感,又有一種順其自然之感,形成記憶點,就它了。
發給朋友看看:“一聲雷,動蕩的感覺,會不會太鬧了,書店應該要平靜、溫暖且具文化屬性才好。”“好是好,就是有點雷人。”“一聲雷,太短暫了,恐不長久,慎用。”“一聲雷,一身累,看來你是要操勞過度了。”“要不,搞個活動,雷姓讀者進店,一律五折。”被討論一番後,骨子裏玩世不恭的一面被激發出來,原諒我這一生放蕩不羈愛“醬油”,越發覺這個名字有趣有料,還請了非著名設計師(自己)設計書店的LOGO。
書店的LOGO由鉛筆、書、閃電構成,鉛筆代表學習的工具,書籍代表知識與思想,閃電代表能量與速度,雷聲由近及遠,代表著思想的傳播。
書店LOGO
當然,LOGO一發佈,就收到朋友的反饋,有人説我是不是被設計師騙了,也有人説像發電站的LOGO。後來,我把這個反饋做成一張海報,上面寫著:“一聲雷書店,一所精神的發電站”。
書店很難通過賣書來賺錢
開書店是一門玄學。如果你開一家餐廳、服裝店或者理髮店,可能沒有人會問為什麼。但是如果你開的是一間書店,總會有人問“為什麼要開書店?”“被討論”也是開書店的一項工作,一旦進入這個圈子,你會經常聽到有一家新書店開業了,或是有一家書店又倒閉了。在媒體的推波助瀾下,書店也常常以悲情的面目示人,書店的倒閉日常常是書店最為“狂歡”的日子,大眾也甘願做“拯救者”的角色。事實上,販賣書店的苦情沒有任何意義。
開店後不久,有一個朋友送了我一台舊的縫紉機,縫紉機對我來説承載著某種特殊的情感,因為我的父親就是一個裁縫,一個只會做老式衣服的裁縫。隨著時代的變化,那种老式衣服慢慢就沒人穿了,父親也就失業了,然後又去修理拖拉機,後來拖拉機也慢慢消失了。他的一生,經歷了幾次這樣輾轉的變化。所以我在想,書店的命運很像是一個老父親的命運,它既會被時代淘汰,也會被時代裹挾著前進。後來,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叫《紙舞臺》的書,做了一個《紙舞臺》書店創意聯展,我就利用這臺老縫紉機佈置了一個場景放在書店內。
一旦書店開起來,很多現實問題就來了,比如書從哪來,書店盈利模式是什麼,員工應該怎麼培養。作為一個書店新人,一切都得從零開始學習。所幸的是,書店從業者,往往富於熱情且樂於分享自己的經驗。通過與這些前輩的交流與學習,我與出版社、中盤書商等建立了進書渠道,也在慢慢摸索屬於自己的書店經營方法。通過一段時間的摸索,我就意識到自己的書店很難通過賣書來賺錢。一是預算有限進不了太多書籍,讀者選擇有限;二是沒有專業選書經驗(這個需要長期訓練),也就沒有辦法靠薦書來售書;三是書店的客源較少,且沒有辦法在短期內累積一定量的讀者群;四是深圳這個地方有全國最大最發達的圖書館系統,借閱都十分方便。
在這個不差書的城市,差的就是讀書服務了。而且坪地是深圳教育的洼地,雖同屬深圳,教育卻是天差地別。於是,我就萌生了把書店與教育做一個結合的想法,想把書店做成一所沒有邊界的學校。
把城市變成書店的第二現場
其實這個想法源於一個群島大學的教育紀錄片《把一個城市變成學校》,講述的是把24位教育者以學習者的身份放在東京這個陌生的城市,然後在這個城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一個自主的探究式學習。這種“學習在窗外、他人即老師、世界是教材”的社會化學習理念讓我産生很大感觸。既然城市可以變成學校,那麼,書店也是城市的一部分,它起到了豐富城市肌理的作用,為什麼書店不能變成一所學校呢?我們開始研發自己的課程體系,第一次就是把何塞·帕隆多的繪本作品《森林裏100棵異想天開的樹》做成課程,把其中的創意法則提煉出來,讓孩子們創造出一棵屬於自己的樹,這種新穎的課程吸引了不少家長的注意,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效果。
慢慢的,我們不滿足只做室內課程,在離書店不到1公里的地方剛好有一個濕地公園,書店又策劃了“到公園讀本書”的公益活動。我們在公園舉辦讀書會,讓孩子撿樹葉、寫甲骨文,把城市變成書店的第二現場。
關於書店的未來
對於實體書店來説,書籍的流通十分重要,但它不一定通過賣買來進行。
在今年三月,書店參加了一個小微書業聯合討論會,其中好人好事SE創始人范志明老師提出一個觀念讓我感觸頗深,他説:“現在圖書已經印得太多,我們對書的執念可能會變成對環境的負擔。”我希望以後書店可以用很少的錢甚至不花錢來得到一些圖書,同時讀者也可不花錢就讀到一些好書,這就需要通過捐贈、交換等來促進圖書的流通。
關於書店植物記錄
到目前為止,書店收到近500本圖書捐贈,這些圖書讀者也是可以無償借閱的,同時我也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捐書行為往往發生在不是太熟的朋友或者陌生人之中,熟人捐書行為基本沒有,你説奇不奇怪?或許,未來的書店都是奇奇怪怪的。
最後説一下書店具體地點:深圳市龍崗區坪地街道龍崗大道1040號七彩雲谷二樓,一聲雷書店。
(何小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