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師範大學國際寫作中心成立十週年慶典”舉辦

發佈時間:2023-06-27 08:41:12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作者:高凱 | 責任編輯:孫靈萱

張宏森書記、馬駿校長向北京師範大學駐校作家頒發榮譽證書和紀念相冊,並與李敬澤、康震、張清華一同合影。(主辦方供圖)

 “新時代文學教育高峰論壇暨北京師範大學國際寫作中心成立十週年慶典”日前在北京師範大學英東學術會堂舉辦。

自魯迅一代巨匠肇始,北京師範大學歷來有深厚的文學培養傳統。魯迅、錢玄同、沈從文、穆木天、鐘敬文、鄭敏等現代著名作家曾在此執教;上世紀80年代以來,更是走出了莫言、余華、蘇童、遲子建、劉震雲、陳染等一大批優秀作家與詩人。為賡續傳統,北師大於2013年5月正式成立國際寫作中心,由莫言出任中心主任,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張清華擔任中心執行主任。經過十年建設,目前北京師範大學國際寫作中心已然成長為國內一流並享有國際聲譽的文學交流、研究、教育與傳播平臺。

當日活動上,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書記、副主席張宏森,北京師範大學校長馬駿向北京師範大學駐校作家賈平凹、余華、歐陽江河、西川、蘇童、格非、韓少功、畢飛宇、葉兆言、李洱、東西、艾偉等頒發了榮譽證書和紀念相冊。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國際寫作中心主任莫言致辭。(主辦方供圖)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國際寫作中心主任莫言在致辭中對過去十年來學校及文學院對國際寫作中心的大力支援和關心表示感謝,同時也向中國作家協會等一直關注寫作中心的社會各界致以誠摯謝意,並感謝所有駐校作家十年來在文學交流、提攜後輩等方面做出的非凡努力。莫言談到,國際寫作中心建立的意義在於把許多優秀的當代作家團結在一起,通過北京師範大學這個平臺緊密合作,共同從事文學傳播、教育、創作、研究、交流等工作。莫言表示,包括自己在內,寫作中心作家教師余華、蘇童、歐陽江河、西川等人不斷展開與北師大學生的雙向交流,在點評學生作品的同時,也感受到年輕一代的不同生活和文學的青春活力,“中心培養學生的同時也培養老師,在照亮別人的同時也被別人照亮”。莫言説:“希望未來國際寫作中心的這塊牌子在大家的共同擦拭之下一直閃閃發亮。”

賈平凹、韓少功、葉兆言、格非、畢飛宇代表駐校作家致辭。賈平凹表示,國際寫作中心為駐校作家提供了互相交流、互相激勵的機會,並當場向北京師範大學國際寫作中心贈送了自己的書法作品,對國際寫作中心的未來寄予希望;韓少功回憶了在珠海校區參加2017金磚國家文學論壇的場景,表示國際寫作中心在國際文化寫作、文化研究、文化交流等多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搭建了良好的國內外文學交流平臺;葉兆言認為國際寫作中心在人才培養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貢獻,這與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深厚的文學教育傳統有著密切的關係;格非代表清華大學文學創作與研究中心致辭,他表示國際寫作中心十年成果矚目,兩校將繼續深化合作,為推動中國文學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貢獻;畢飛宇回憶起自己駐校期間指導文學創作方向學生改稿的經歷,並表示這段令人難忘的經歷讓他堅定了關於文學創作的意義與責任,也使他充分感受到了文學教育的價值和力量。

著名作家、北京大學教授曹文軒,南京大學教授丁帆,北京大學教授陳曉明,紐約大學教授張旭東,韋爾斯利學院教授宋明煒,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文學院院長陳劍瀾作為學界代表,對北京師範大學國際寫作中心成立十週年表示祝賀。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國際寫作中心執行主任張清華當日就國際寫作中心十年來的工作情況向與會嘉賓作出彙報。2013年5月,北京師範大學國際寫作中心正式揭牌,經過十年的探索與發展,在各界的支援與關懷下,由莫言親自指揮統籌,經由余華、蘇童、歐陽江河、西川四位老師等共同組成的團隊的努力,逐漸發展壯大,先後引入十四位駐校作家。張清華表示,十年來,國際寫作中心文學交流廣泛深入,國際國內深入互動;文學教育花開數枝,人才培養走出新路;創作與研究比翼,國際影響日益擴大;服務學校和社會,共建文學精神家園。

余華、蘇童、歐陽江河、西川作為北京師範大學國際寫作中心作家代表致辭。他們表示,大家在國際寫作中心有許多的不約而同和心照不宣,共鑄了有趣的“文學烏托邦”。中心培養出的很多學生,或是成為作家,或是在雜誌社和出版社做編輯,以各種形式參與中國當代文學現場,老師們祝願大家在國際寫作中心啟程,在文學之路上不斷成長,取得更大的成績。

慶典結束後,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北京師範大學國際寫作中心還舉辦了“通向寫作之路——駐校作家與北師大師生面對面”、“新時代文學教育與寫作能力培養”主題論壇及“青年寫作能力的養成——文學創作方向研究生作品研討會”等活動,與所有關心中國文學發展的新老朋友一道,從創作、批評、研究、傳播等諸方面對十年來國際寫作中心在文學教育等方面的成就加以研討。

此外,“國際寫作中心成立十週年成果展”也于慶典前夕在京師學堂四層開展,展覽對文學活動、作家新作、學生作品、學術成果、社會服務等方面詳加梳理,細數文學與教育的過去、當下與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