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視頻時代,我們為什麼需要“根系閱讀”
發佈時間:2023-06-15 09:25:12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作者:曹林 | 責任編輯:孫靈萱“文字失語者”是當下一種比較普遍的現象,文字失語有以下幾種表現:其一,缺乏鮮活生成的文字表達能力,習慣了表情包、梗式流行語等,“不好好説”久而久之變成“不會説”,文字失能;其二,文字表意空間匱乏,內心戲很豐富,但無法用有文化內涵的話語表達,只能乾癟無趣地説“俺也一樣”“你懂的”“一切盡在不言中”;其三,老師讓寫一篇千字評論,下筆好像一兩句話就把想法講完了,下面呢?然後呢?就沒有了!寫不到一篇嚴肅完整的論證文章所需要的長度,只能編、憋、擠,用廢話空話套話填充,成為“廢話簍子”。
我經常聽到這樣的困惑:我平常也看了不少書啊,收藏夾裏一堆文章,怎麼到寫文章時,就寫不出來呢?閱讀怎麼無法支撐我的寫作?一個失語者的反思,讓我們看到“閱讀很多卻無能表達”的癥結:公眾號、微網志、知乎……電子媒體空間知識爆炸,有很多地方可以獲取知識。一本很厚的書,總有人用一篇推文、一則視頻講完。看這些東西,好像也能獲得知識,但就是很不對勁。可能是因為這些東西都很零碎,很難幫人建立一個思想譜係,也很難被用於“再輸出”。確實如此,那些碎片化、膠囊式的知識資訊,都是別人“閱讀後再輸出”的東西,營養很低了,很難有維持你“再輸出”的豐厚營養。
我想到了一個概念,叫“根系閱讀”,並不是讀書了,就能支撐輸出和表達。只有扎向知識底層、人性底層、結構底層的根系,接觸完整的原典思想和智慧,才有支撐“再輸出”的知識營養,促進文字寫作的能力。根系,是一個很形象的類比,樹苗有根,一面扎向泥土深處,用龐大的根系滋養生命,一面向上生長,伸向天空,吸收陽光雨露,長成參天大樹。
與“根系閱讀”相對的是,“花式閱讀”“果式閱讀”“枝葉閱讀”,只讀作為果實的“結論”和某段精彩表述。春天的花開秋天的風,跟隨四季流轉,流行什麼讀什麼,刷屏什麼跟風去讀,讀了很多,卻沒有“根系”。寫作需要話語的生成,沒有閱讀所形成的思想根系,怎麼能支撐“話語的生成”呢?
這就是文字失語、寫作失能的關鍵原因,徘徊在“花朵”“果實”“枝葉”層面的日常閱讀,沒有"根系"的生命營養,沒有沉澱形成“可以生長和調用”的底層“根系”知識。
為了把“根系閱讀”解釋清楚,我再借用一個比喻。布羅代爾對於長時段與短時段,有一個精彩的類比,他説:人類生活面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地理環境、氣候、生物物種分佈等條件所決定的。仿佛一條河流,河床和深處潛流的各種特徵,才真正決定了河水的流速和流向,而傳統史學所關注的人物和事件,不過是河流表面的白沫。——地理環境、氣候、生物物種分佈,包括中時段的風俗、風土、制度等等,這就是一個社會的根系。很多人讀的書,關注熱點的人物和事件,可能只是“河流表面的白沫”,根本不了解河的深度,不了解河床深處的潛流、湍流,自然就掌握不了河水的流速和流向。靠那些“表面的白沫”,你能寫出什麼呢?
任何流行的東西,都是即時性的,那些文字“都只關心飛濺的水花和波浪,而不是水下的湍流”。閱讀需要對抗“好讀”的深沉閱讀、堅硬閱讀、根系閱讀,需要專業化的紮根,就在於每個專業都努力把知識扎向根系。比如,人類學,就是要揭示出“每一種制度與每一項習俗後面的無意識結構”。社會學,就是“透過雜亂無章的事實而發現現代社會的根本架構”。——米爾斯所説的“社會學想像力”,就是一個將日常生活置於某種社會“根系”中去思考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經常感到私人生活充滿了一系列陷阱,這種困擾實際上與存在於社會結構中的非個人因素和變化有關,只有將個人生活與社會歷史這兩者聯繫在一起認識,才能真正理解它們。
根系閱讀,才能支撐“根系思考”,進而支撐有深度、有價值、有源頭活水涌流不斷的流暢寫作。無根系的閱讀,拿著雜誌、報紙,刷公號、刷短視頻去吸收知識,只是休閒、消遣性的閱讀,至多讓你形成某種感慨,或者積累素材,並不能支撐你的寫作。自己對著紙質書去讀,千萬不要迷信“讓別人替你讀書”。
哪些閱讀屬於根系閱讀呢?比如,經過時間檢驗的經典原著,經過了流行的篩選和檢驗,不是“水面的白沫”,而觸及一條河流的深流湍流,每一代人都能從中汲取到思想營養,流傳中成為經典。《文心雕龍》《社會學想像力》《群氓時代》《論法的精神》,就屬於這樣的經典吧,每個專業都有這樣的經典,啃原著,就是從知識上培養自己的根系。比如,對一個社會的結構和文化進行深描細描的著作,什麼叫“結構”,我將其理解為“長時段中不變的規律和邏輯”,這就是一個社會的根系,元宇宙、區塊鏈、ChatGPT,這些東西,無非就是各領風騷沒幾天的概念泡沫而已,要去讀“結構”。比如,洞察幽微人性,讀那些深描複雜人性的文學作品——《百年孤獨》《平凡的世界》《悲慘世界》《紅樓夢》,讀懂了那些作品,就能解釋當下每天遇到的多數人、每天經歷的多數事,那些作品寫的不是一個時代一個人,而是那個時代的“根”、人性的“根”。
“根系閱讀”包括這些關鍵詞:經典、普遍性、人性、結構。普遍性意味著什麼?它有巨大的解釋力,因為是底層根系的觀念,它有解釋多數現象的普遍力量。比如,閱讀新聞,不能只是看每天的熱點,更要看支撐這些每天此起彼伏、迴圈往復熱點的普遍結構是什麼?是什麼支配著新聞,為什麼這個世界每天發生了那麼多事,這個事報道了,那個事卻沒有報道,赫伯特·甘斯在《什麼決定新聞》中有很經典的分析。有一個文學概念叫“母題”,偉大的作品中總包含著共同的人類母題,每天呈現的新聞熱點,其實是一個社會結構化母題的再生産。讀表面的新聞,像吃麥當勞雞塊那樣去快餐閱讀,卻沒有對其後“社會根系”的閱讀,當然無法支撐你對其他熱點的觀點輸出。
“根系閱讀”讓你的知識盤根錯節,形成某種“聯想式致知”的層累結構,這才能支撐流暢自由的輸出。日復一日,腦子裏有那麼多有機的、活化的“根系”,面對某個熱點時,根系好像受到了陽光、雨水的刺激,很容易就破土冒芽,生長出觀點的枝幹。根系中涵養了那麼多“活水”,取一滴水、一瓢水就足以撐起源源不斷的寫作。淺閱讀,無法支撐輸出,因為別人的即時寫作已經榨幹了營養,知識含量很薄了,撐不起你的再生産。
(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