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潛:有趣的靈魂都有靜氣
發佈時間:2023-05-04 10:15:37 | 來源:名家散文 | 作者:朱光潛 | 責任編輯:孫靈萱所謂“感受”是被動的,是容許自然界事物感動我的感官和心靈。這兩個字涵義極廣。眼見顏色,耳聞聲音,是感受;見顏色而知其美,聞聲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顏,同一和聲,而各個人所見到的美與和的程度又隨天資境遇而不同。
比方路邊有一棵蒼松,你看見它只覺得可以砍來造船;我見到它可以讓人納涼;旁人也許説它很宜於入畫,或者説它是高風亮節的象徵。再比方街上有一個乞丐,我只能見到他的蓬頭垢面,覺得他很討厭;你見他便發慈悲心,給他一個銅子;旁人見到他也許立刻發下宏願,要打翻社會制度。這幾個人反應不同,都由於感受力有強有弱。
世間天才之所以為天才,固然由於具有偉大的創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強烈。比方詩人和美術家,你見不到的東西他能見到,你聞不到的東西他能聞到。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你就請伯牙向他彈琴,他也只聯想到棉匠彈棉花。
感受也可以説是“領略”,不過領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僅是最活動的人,也是最能領略的人。所謂領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尋出趣味。好比喝茶,渴漢只管滿口吞咽,會喝茶的人卻一口一口的細啜,能領略其中風味。
能處處領略到趣味的人決不至於岑寂,也決不至於煩悶。朱子有一首詩説:“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是一種絕美的境界。你姑且閉目一思索,把這幅圖畫印在腦裏,然後假想這半畝方塘便是你自己的心,你看這首詩比擬人生苦樂多麼愜當!一般人的生活乾燥,只是因為他們的“半畝方塘”中沒有天光雲影,沒有源頭活水來,這源頭活水便是領略得的趣味。
領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於天資,一半也由於修養。
大約靜中比較容易見出趣味。物理上有一條定律説:兩物不能同時並存于同一空間。這個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説得通。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靈。
我所謂“靜”,便是指心界的空靈,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遠不沉寂的。你的心境愈空靈,你愈不覺得物界沉寂,或者我還可以進一步説,你的心界愈空靈,你也愈不覺得物界喧嘈。所以習靜並不必定要進空谷,也不必定學佛家靜坐參禪。
靜與閒也不同。許多閒人不必都能領略靜中趣味,而能領略靜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閒。在百忙中,在塵市喧嚷中,你偶然丟開一切,悠然遐想,你心中便驀然似有一道靈光閃爍,無窮妙悟便源源而來。這就是忙中靜趣。
我這番話都是替兩句人人知道的詩下注腳。這兩句詩就是“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大約詩人的領略力比一般人都要大。近來看周啟孟的《雨天的書》引日本人小林一茶的一首俳句:“不要打哪,蒼蠅搓他的手,搓他的腳呢。”覺得這種情境真是幽美。你懂得這一句詩就懂得我所謂靜趣。中國詩人到這種境界的也很多。現在姑且就一時所想到的寫幾句給你看:
“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古詩,作者姓名佚
“山滌余靄,宇暖微霄。有風自南,翼彼新苗。”——陶淵明《時運》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陶淵明《飲酒》
“目送飄鴻,手揮五弦。俯仰自得,遊心太玄。”——稽叔夜《送秀才從軍》
“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渡頭余落日,墟裏上孤煙。”——王摩詰《贈裴迪》
像這一類描寫靜趣的詩,唐人五言絕句中最多。你只要仔細玩味,你便可以見到這個宇宙又有一種景象,為你平時所未見到的。
我生平不怕呆人,也不怕聰明過度的人,只是對著沒有趣味的人,要勉強同他説應酬話,真是覺得苦也。你對著有趣味的人,你並不必多談話,只是默然相對,心領神會,便可覺得朋友中間的無上至樂。你有時大概也發生同樣感想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