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黃河》:生態保護與文化傳承

發佈時間:2023-04-27 09:01:38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胡正榮 | 責任編輯:孫靈萱

作者:胡正榮(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所長、教授)郭海威(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近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文國際頻道《遠方的家》欄目播出的系列節目《天下黃河》聚焦被稱為百川之首、四瀆之宗的黃河,探尋自然景觀、走進百姓生活,在文明溯源中講述老故事,在時代變遷中展現新變化,真實記錄黃河流域人民不懈奮鬥、創造歷史的時代風采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品質發展的生動景象,為保護弘揚黃河文化留下生動的影像記憶。

講好黃河故事的關鍵在於找到切入點。《天下黃河》從追溯黃河源頭開始,將生物多樣性、文化多樣性、黃河水源保護、黃河流域鄉村振興、現代畜牧業發展等議題納入議程,既有反映生態保護、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産業升級、科技創新等成效的宏大敘事,亦有對百姓生活場景的微觀敘事,使黃河文化越發飽滿充盈。觀眾跟隨多條敘事線索穿梭于自然和人文故事之中,對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的舉措和成就形成了更加深刻的理解。無形中,生態環保理念從網上、屏上走到了人們心上,實現了主流價值的有效傳播。

在《天下黃河》的影像敘事中,記者與當地牧民、文化學者、非遺傳承人等展開交流,映射出黃河流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實圖景。人物對話指引著觀眾暢遊黃河兩岸,領略“黃河青山入畫圖”“若詩若畫若爾蓋”“水潤河套賽江南”等不同地域的風土人情。節目還通過航拍、水下攝影、慢放鏡頭等場景化敘事集聚了豐富的視聽元素,表現草原、山丘、城市等多元場景中的黃河故事。其中既有對“黃河入隴,美在瑪曲”的生動展演,也有對“樂動金城,品讀蘭州”的細緻描摹,還有對“賀蘭山下,塞上江南”的紀實解讀,營造出激蕩古今、貫通東西的黃河自然人文景觀,延展了觀眾對黃河文化的想像空間。當宏觀與微觀交融、橫向與縱向交織、共時與歷時交錯,多樣的場景為人們呈現的不僅是社會生産力提升、人民生活水準提高,同時在更深層次表達出黃河流域人民對生態環境保護理念的堅守與傳承。

以黃河為切入點,講述中國式現代化故事,既可以發掘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內容,也能夠以生態保護這一全球共通性議題為抓手,思考有關世界發展趨勢的問題。從冰川保護到水源保護,從草場恢復到科學放牧,從環保調查到民生保障,《天下黃河》向世界生動展示中國式生態保護與環境治理歷程,並從中提煉出對人類社會發展有參考借鑒價值的中國經驗。這種做法立足於人類命運共同體高度,對塑造和建構國家形象産生了積極作用。

總之,《天下黃河》處處凸顯著人性化元素和以人為本的創作理念,將嚴肅的環保議題與普通的生活場景相融合,將刻板的經濟數據與靈動的産業故事相交互,在影像內外營造出平等、和諧的交流氛圍,獲得了觀眾的歡迎。總結這部作品的有益經驗,我們發現要想用影像講好中國故事,擴大作品的國際傳播影響力,應兼顧好中國特色與世界眼光,進一步挖掘和釋放文化IP價值,立足具有中國特色的實踐經驗,友好傳遞能被國際社會普遍接受和理解的新概念、新表述,不斷增強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的傳播力、影響力與感染力。

《光明日報》( 2023年04月23日12版)